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台灣人不愛讀書!!! 文化蒼白症!!!

以前只知道台灣人不讀書,但沒有數據。這篇報導的統計數字令人寒心。難怪台灣出版業蕭條,作者無法靠著作生存;除非是學校用的教科書或準備考試的參考書,沒有人要買!!  這是否表示台灣文化水準、精神生活水準遠不及日韓新加坡?    用數字表示,比數分別為 2 : 8.4;   2 : 10.8; 以及  2 : 9.2 !!!  


(我出了一本微生物學拓荒者傳記集,有一位說,"死人的傳記,誰要讀?!"  這也可能代表現代知識份子的思維;會賺錢、會幫助你出人頭地的事,才有興趣。人口增加了嘛,在生存競爭,你死我活的社會,只能如此嘛。不是嗎?  你能怪他嗎?)


記得年輕時,還想讀破世界文學全集,這種志願不知道是否受了日本作家、書籍的影響所致??  不過,到1950年代 (中學) 時,已經變成一天到晚,念誦三民主義、反共抗俄八卦。那些黨軍出身的 "老師"們,只想在黨政高層面前好看、得高分, 誰管你精神生活、文化水準哦!!  犧牲這堆年輕學子,誰管你哦!!


很好奇,現代年輕人,多少人有  "讀破世界文學全集"  想法的??  除了只關心賺錢、出人頭地,是否網路資訊無限增加,也左右了購買文學書籍意願?? 


教育界人士如何使年輕人更想讀各種書籍,使精神生活更為豐富??  責任可真大!!!


台灣人不愛閱讀 每人每年只看2本書










〔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文化部長龍應台昨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台灣出版業發展策略」時指出,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僅閱讀兩本書,相較於日、韓等國要少得多;行政院長江宜樺表示,國人閱讀風氣並不盛行,令人憂心,請教育部與文化部通力合作,從根本擴大閱讀人口及閱讀風氣。

文化部提出研議提升圖書消費的賦稅措施,並扶持獨立書店,結合文創圓夢基金鼓勵經營獨立書店、協助獨立書店成為閱讀及創作推廣平台等作為。


龍應台報告表示,目前出版產業面臨國人閱讀風氣及買書意願低落,國人每年平均閱讀兩本書,遠低於日本的八.四本、新加坡的九.二本、韓國的十.八本。


她進一步指出,外銷市場以華文地區為主;版權輸入高於輸出,年度暢銷排名有四成以上為翻譯作品;數位出版的產值成長率不高,出版業者無出版電子書意願。


根據圖書出版產業每兩年進行一次的調查報告指出,九十九年國人每週看書四.七小時,每天看四十.三分鐘;一年內未購書者占四十七.五%,其中有三十五.一%表示沒興趣看書;每人每年購書金額為一五三六元(占台灣國民平均所得○.二九%)。


 


閱讀貧困化,文化蒼白症!










政府天天「書香社會」,從文建會、文化部,天天喊「文化」,結果呢?生活在台灣的人,每人每年平均閱讀二本書(或購買二本書)。與世界各國民眾相較,瞠乎其後。文化生活志向未能形成,雖有表面的經濟繁榮,無法成為進步國家。


不管從知識論,或從教養論,閱讀都是不可缺的條件。閱讀,以開啟心智,文明國家或文明社會不是這樣形成的嗎?「文化生活志向」受到進步國家的重視,不是沒有理由的。



台灣從戰前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到戰後六十多年的國民黨中國殖民統治,從日本化而國民黨中國化。語文斷裂、政治變遷,書寫與閱讀受到的影響最大。



戒嚴時期的政治公害,解嚴以後的商業公害,形成嚴重的文化病理。書寫、出版(印刷、發行)、閱讀的文學社會構造莫不受到扭曲與破壞。「書香社會」說說而已,「文化」喊喊罷了,這就是我們這個不像國家的「國家」的問題。



購書閱讀是閱讀者與書店或其他流通管道的關係,書店因而藏著愛書人的夢。養成閱讀這種文化教養的人們,因為對書的愛情,會逛書店,尋找所愛;借書閱讀是閱讀者與圖書館的關係,無須購買,而是借閱,可以說是公共福利。



一九八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布洛斯基(J. Brodsky
1940-1998)說「圖書館比軍隊重要;帝國是靠語言的力量而非軍隊維繫的。」大哉斯言。在蘇聯革命後的貧困與專制社會成長的這位非學院孕育詩人,圖書館對他的意義何等重大!



台灣有許多鄉鎮沒有真正的書店,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以壓低價格的採購法殺「書」取「本」;而政府的文化部門坐令事態嚴重化,只會用鈔票燃燒虛浮的黨國「夢想」。



進步的國家,圖書館進書考量大量重複閱讀因素,書價加乘購置,台灣的作法反其道而行之。鄰國日本,每年都有圖書館協會推薦圖書館購書書單。台灣呢?文化建設的虛情假意應該徹底反省了吧?



(作者李敏勇,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