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錦衣衛,台灣的法治

[我發現有些報導無法保存在我的部落格內!!----差一點無法保存!!]


金恆煒: 錦衣衛

 

〈金恒煒專欄〉「特偵組」就是「錦衣衛」!?



「特偵組」就是「錦衣衛」!?



台灣是不是民主國家?台灣算不算民主社會?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接受媒體專訪,她不只認為台灣是民主的自由社會,而且還是成熟的民主社會。台灣真的是成熟的民主國家?前總統府資政吳澧培一定不同意。



一個多月前吳資政發表文章,闢頭就點出:「台灣,根本不是民主、法治的國家,一個選舉不公、司法不義的社會絕非民主法治社會。」接著他又表示:「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在國際上被視為是『民主國家』,而許多台灣人甚至民進黨高層也自認是民主國家」,吳澧培斥此為「極度扭曲不實的認知」。可憐的是,一個月後,「民進黨高層」的蔡英文為吳澧培說法做了註腳。



吳澧培說自己是國民黨政治追殺的受害者之一,自也是炮製下所謂扁案的「貪腐」陪葬者。他斷言扁案不是「司法案件」,事實是「政治事件」;當然是在切膚之痛下的證言。真正可怕的是,台灣不只沒有法治,而是司法體制被馬英九徹底破壞。三權分立的民主機制中,行政權與立法權合一,還不是致命,一旦行政權掌控司法權、司法權與行政權合一,絕對是獨裁制。問民主制度下可不可能獨裁?這就是。



更可怕的是,台灣的「司法不義」屬於最惡質的一種,那就是「特偵組」的特務化。換句話說,「特偵組」像是中國明朝東西廠或錦衣衛「殘害忠良」的現代版本。中國國民黨從兩蔣開始,就是特務治國,馬英九是特務學生,原是特務結構的共犯,現在把特偵組淪為錦衣衛,到底是黨國歷史共業下的必然。



說特偵組是當代錦衣衛有沒有過份?以中國明代為例,明代的廠衛就是皇帝的爪牙,幹的就是特務勾當,其職權比外廷的司法機關大得多,辦起案子來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今天的特偵組不正是如此?檢察官越方如可以遠到日本與通緝犯辜仲諒談條件,只要咬扁,「紅火案」就能化在「扁案」中而脱罪,於是通緝犯的辜仲諒可以大搖大擺進入國門。明代錦衣衛頭頭門達要陷害閣臣李賢,利用有案的軍匠楊某,加以嚴刑拷打,目的就是要他咬出李賢。楊某不堪酷刑只好招供說:「這是李賢教我的。」門達大喜,立刻停止動刑,讓楊某好好洗個澡,並且拿出大魚大肉請他吃。越方如辦扁案,枉法誘辜的手法與明代特務有何不同?更不必說「押人取供」了,杜麗萍不堪壓迫甚至自殺明志之例,正是廠衛作風的翻版。



不只「特偵組」淪為「錦衣衛」,換法官就在法院堂堂操作,法院不啻是馬英九開的。「二次金改案」一審判扁無罪,馬英九用飯局把司法檢察高層全拘到麾下,指令之後,竟而發新聞稿指責獨立審判的「部分法官」,「做出違背人民合理期待判決」,讓人民「失望與憤怒」。果然,六天後,最高法院破天荒的自行判決陳扁有罪。



「特偵組」用手銬押扁如用錦衣衛的作為,連法院都成了「詔獄」(皇帝的監獄),台灣還有法治嗎?台灣還算民主國家嗎?法哲孟德斯鳩討論法的精神,強調「有兩種腐化,一種是由於人民不遵守法律;一種是人民被法律腐化了。」坐視司法特務化而不抗爭,形同「人民被法律腐化」。馬英九造的孽,台灣人民要概括承受嗎?





金恒煒先生「特偵組就是錦衣衛!?」一文,特予澄清如下:


關於紅火案,前經本署分案調查結果,前特偵組檢察官固然有到日本要求辜仲諒返台投案,但並未與他有任何條件交換,更沒有教唆偽證之不法情事(詳見100.7.4新聞稿);至於二次金改案,經分案傳訊當時在場「全程陪同」杜麗萍訊問之選任辯護人談虎律師等一一查證,亦均表示並無杜麗萍於法庭所指述當時被帶到特偵組訊問時,前特偵組檢察官要她咬阿扁,否則要收押她之情事(詳見99.9.24新聞稿),是金先生所指摘各情,完全欠缺論證基礎,顯非事實。臺灣已是一個司法獨立的國家,檢察官依法辦案行使職權,不僅內部受「檢察一體」之節制,外部則有法院監督,偵查中從聲請通訊監察、搜索、羈押等偵查作為,均需受法院審查及核可。案件起訴後,所有證據亦均須在公判法庭中,接受顯微鏡般的檢視,與一般先進法治國家之檢察機關並無不同,何來金先生所謂「特務化」之說?


(作者陳宏達為最高法院檢察署特別偵查組主任)




金恆偉回覆陳宏達



特偵組主任陳宏達對本人〈特偵組就是錦衣衛〉一文的澄清,全引自家的新聞稿;這種自說自話,有何證據力!


關於辜仲諒咬扁,要問的是:紅火案與扁案有什麼關係?檢察官越方如為什麼要巴巴飛到日本見通緝犯辜仲諒?到底談了什麼?開什麼條件?逃亡日本兩年的辜仲諒為什麼可以大搖大擺回台灣?辜仲諒為什麼在法庭敘述特偵組的條件說,並指出紅火案與扁案無關?(詳見高等法院刑事庭筆錄2012/4/19)所以,最後要問的是,越方如為什麼要找「紅火案」的通緝犯辜仲諒?至於杜麗萍,也是在台北地院庭訊,她公開嗆聲說,檢察官竟要她供出元大集團總裁馬志玲行賄扁家兩億,還要她咬阿扁。(詳見《自由時報》2010/9/24


這樣的「特偵組」竟敢自比先進國家之檢察機關!比比錦衣衛罷!


 


〈鏗鏘集〉特偵組赤裸裸的幹













地勇公司負責人陳啟祥揭露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藉端籍勢」(特偵組特為打扁炮製的用語)索賄;他明確的指出這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言下是,搞不好壓死的是區區小民自己,所以非要有萬全準備不可。陳啟祥最怕的不是林背後的行政院及馬英九,而是司法會不會公正處理?也就是說,特偵組值得信賴嗎?

這就是為什麼陳啟祥寧願先找媒體而不到特偵組的原因。這種透過媒體進行扒糞,基本上都是對付政治事件的手法,林益世醜聞案當然不只是司法事件而涉及政治。要考慮的是,特偵組是否像錦衣衛?陳啟祥把手上證據以不同管道公諸社會,就是不容特偵組一手遮天。



陳啟祥的自保之道,有沒有道理?從事後驗證,果然是庶民透過經驗法則而有的智慧。索賄案的主角是誰?當然不是指控的陳啟祥,而是林益世;要湮滅證據甚至在外串供的,當然也不是陳啟祥,而是林益世。那麼為什麼特偵組反而鎖定陳啟祥輕縱林益世?特偵組分案後,不但立即將陳境管,而且發出三張傳票,甚而公開表示,經合法傳喚後,若當事人仍未到案,不排除逕行拘捕。


 



兵貴神速,特偵組為什麼不約談惡行重大的索賄者林益世及替他猛扣陳啟祥並傳話要陳到林家去的辦公室主任聶存賢?也不搜索林家、聶家及林、聶辦公室?難怪社會紛傳是特偵組故意讓林有滅證串供的時間,同時以司法手段威嚇恫嚇揭弊的小生意人!


 



特偵組在清議撻伐下,不得已發布新聞稿,端出刑事訴訟法「實施偵查,非有必要不得先行傳訊被告。」問題是,在「不得先行傳訊」之前,有一但書,就是「必要」二字。那麼傳訊林益世有沒有「必要」?這才是問題所在。同樣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官可以跳過「傳喚」,逕行「拘提」被告,條件是,有逃亡或湮滅、變造證據或勾串共犯、證人之虞;這就是「必要」的條件所在。林益世有沒有滅證串供的可能?當然有!傳訊林益世有沒「必要」?也當然有。特偵組為何當為而不為?




被索賄、斷生路的陳啟祥如果沒有真憑實據,敢拿自己的頭在手上耍?更何況被指控的是行政院第三號頭目(林自稱),也是馬英九前的紅人林益世?陳手中如果沒有照片、沒有談話、電話錄音及其他實證,敢捋虎鬚?特偵組看人出菜,與錦衣衛有何不同?特偵組的作為再一次自我證實。(作者金恒煒,政治評論者)


 









特偵組在等人家套招嗎?












◎ 劉瑩

林益世索賄疑案中,陳啟祥是被索賄者,是不具公務員身分的商家,真正的「主角」、全國民意沸騰的焦點,是疑似收賄貪汙藉勢藉端的高官。結果,特偵組自案發後,先是馬上將自己冒著危險找上媒體的民間廠商列境管,放話要通緝;等廠商報到後,馬上改列被告。怪的是,高官本人、家人跟國營事業主管等等為什麼都不用趕快傳喚跟境管呢?是誰比較需要湮滅證據啊?廠商顯然是豁出去了,才會出面爆料,哪有可能爆料完就跑了,等於白爆料,白白犧牲事業呢?


特偵組又不急不徐的說︰「『必要時』將傳訊當天在場的人,以及中鋼等各公司業務相關人員釐清疑點。」之後呢?啊,之後最快下週傳林益世。天啊,這麼重大的案件,主角居然要等配角一個個慢慢上場後,才輪到他。最快下週傳喚,那請問,最慢是多久?下下週或下個月嗎?特偵組難道是要給人充足的時間慢慢套招,讓傳說中的六千萬所有經手人等(有可能包括國營事業跟更高層影武者),有充足的時間湮滅洗錢證據,甚至離境避避風頭嗎?特偵組之前對綠營先押再辦的「氣魄」,都不知跑哪去了?是學會了最近風行的淡定功夫,管他全民罵聲幹聲不絕於耳,還是淡定的先喝幾天茶,等喝完茶再慢慢傳?


(作者為醫師,台北市民)


 


特偵組的二二八











◎ 范姜提昂


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涉貪案,之前特偵組分案後,林益世由「關係人」改列「特他案被告」,接著林益世挺不住,辭職,其委任律師公開表示願意主動到案說明,特偵組卻回應:「目前暫時沒有必要」,輿論譁然。



中央社報導,特偵組指責各界「誤導視聽」,自認不傳林益世於法有據,說是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偵查非有必要,不得先行傳喚被告。



隨手搜尋一下就知道,刑事訴訟法二二八條是規定「非有必要,不得先傳喚被告」;可連三歲孩童辦家家酒都知道「大官虎」神通廣大,串證、湮滅證據比放個屁還容易,難道法律會「阻絕」檢察官防止嫌疑犯湮滅證據嗎?



法條是死的,當有這類疑惑時,要回頭看看當初立這個法的目的何在?簡單說,我國司法傳統,有個「自白至上」的壞習慣至今無法根除;不管制度如何變革,媒體或市井流傳之「司法經驗」都形成這樣的普遍印象:不少檢察官依舊沉迷在舊制度所擁有的強制處分權;他們動輒以「羈押」來交換可能不利於被告的自白;而「二二八條」所規定「非有必要,不得先傳喚被告」的立法目的,就是高舉「證據至上」,用來防範這種可能非法取供的「不公平對待」!



問題是,我們所熟悉的這個「檢察一體」,眷戀過去威權、違反這個司法改革方向的紀錄太多;對付綠營的時候(譬如蘇治芬縣長)更目無法紀,先押人,再找證據,完全忘了這個法條;如今面對林益世,竟派上用場,未免太溺愛!



(作者為台灣北社副秘書長)


 


沒看判例?特偵組自首吧!














◎ 余敏長


林益世貪瀆案的廠商陳啟祥被特偵組拘提到案,陳啟祥委任律師高涌誠手持蓋有特偵組6月26日收文章的「自首狀」指出,陳啟祥因涉嫌行賄罪,希望以被告身分自首,並願主動到案說明。詎料特偵組仍於29日晚間11時許,衝到飯店拘人。特偵組發言人陳宏達指出,依照刑法第六十二條規定,自首要件應要本人到案接受司法裁判,陳啟祥只遞狀紙,後來卻躲起來,他反問「這算哪門子自首」云云。特偵組的看法,我們來看看「這算哪門子認定」?



被告以書面「自首狀」自首,到底算不算自首?最高法院24年上字第1162號判例明白揭示:「自首...方式係用言詞或書面,以及係自行投案或託人代行,係直接向偵查機關為之,抑向非偵查機關請其轉送,均無限制。」



司法院院字第2383號解釋亦表明:「甲將乙殺斃後,即向法院郵遞訴狀自首,或呈請鄉公所轉行自首,並於呈狀內載明住址,以待傳喚。自應認為有受裁判之表示..仍不失其自首之效力。」



其次,自首是否以「到案接受司法裁判」為要件,以「自首」立法本旨觀察,最高法院早於20年即作成上字第1721號判例:「查刑法第38條...之立法本旨自首減刑,係為獎勵犯罪者悔過投誠,而一方為免搜查逮捕株連疑似累及無辜。」



最高法院於今年(101年)4月24日作成第4次決議時亦闡明:「刑法第62條所謂自首,...目的在促使行為人於偵查機關發覺前,主動揭露其犯行,俾由偵查機關儘速著手調查。」從而,自首方式以言詞或書面均無不可,自首目的在於獎勵犯罪者悔過投誠,經由主動揭露犯行,使偵查機關儘速著手調查,並不以「到案接受司法裁判」為必要,故陳啟祥主動以書面經由律師提出於特偵組自首,雖未到案,卻已經由自首及律師表明到案的決心,其自首與前開實務見解所揭示之意旨相符,而最高法院判例尚有拘束下級審法院之效力,為犯罪偵查之檢察機關不受拘束乎?



準此,陳宏達檢察官對陳啟祥自首之認定,似與最高法院判例見解相悖。



更有甚者,特偵組會考慮刑事訴訟法第228條第2項:「實施偵查非有必要,不得先行傳訊被告」規定,暫不對涉嫌受賄的被告林益世先行傳訊,卻對主動表明自首且願自行到案的行賄被告陳啟祥,以強制「拘提」手段命其到案接受訊問,不禁令人質疑特偵組於法律適用上,是否針對被告身份之高低而有輕重之別?



無怪乎特偵組啟動本案偵查迄今,多人投書媒體質疑雲林縣長蘇治芬及立委陳明文於涉貪瀆案時旋遭羈押,而同樣涉及貪污治罪條例重罪之林益世非僅未遭羈押,甚而未予訊問,似又予人因政治色彩之不同而有差異?相同法律因身份或政治色彩不同而異其適用,難怪更坐實檢察機關或特偵組常遭人詬病「辦綠不辦藍」之疑慮!(作者為律師)


林山田談「自動接受裁判」



◎ 陳頂新



「林益世貪污事件」的告發人陳啟祥主張已提出自首,被特偵組發言人駁斥:「這算哪門子的自首」,理由是陳啟祥並未到案接受司法裁判。姑且不論特偵組態度與言行上的不適切與大小眼,單就自首的法律要件,果真是不符合嗎?按,「自首」定於刑法第六十二條,其謂:「對於未發覺之罪自首而受裁判者,得減輕其刑。但有特別規定者,依其規定。」(另參貪污治罪條例第十一條第三項)其要件一般認為有三:



一、行為人申告的內容必須為自己所犯之罪;二、申告時機必須為刑事訴追機關或司法人員發覺犯罪之前;三、行為人申告後必須自動接受裁判。陳啟祥於六月二十六日遞出「自首狀」並經特偵組收受,由於其涉及行賄罪,符合上述「自己所犯之罪」之要件,且此時壹週刊尚未披露此事,故亦合於「刑事訴追機關或司法人員發覺犯罪之前」之要件。較有爭議者是:其於遞狀後「神隱」,是否合於「申告後必須自動接受裁判」之此一要件?



刑法權威學者林山田表示:「所謂自動接受裁判,固不必即時親自到刑事訴追機關接受偵查…」。實務上九四年台上五六九○號判決亦可反推同一結論。準此,陳啟祥於遞狀後,早已透過律師表達願接受訴追機關調查之意,且業經律師擔保,難謂有逃逸或拒不到案之情事
。沒想到特偵組竟粗暴地拘提陳啟祥(同一時間索賄被告林益世還在外面趴趴走),並斷然地認為其不合於自首要件,吾人不禁要問:「這算哪門子的法律見解?」



(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法學碩士)


 


相信司法 你會倒大楣














◎ 陳永昌


司法是管理統治社會的制度。台灣的司法是國民黨以前獨裁統治台灣所用的一套獨裁制度,從偵查到審判都是配合獨裁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打擊異己。



後來國民黨雖然被迫逐步開放選舉,政治權力自由競爭、民主化,但相對的司法制度卻沒有跟著民主化,改採陪審團制度。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也未改革司法,國民黨所培植的獨裁司法仍未被鏟除,法院仍是國民黨開的,何況國民黨又重掌政權。



國民黨數十年獨裁統治期間所進用的司法人員,多數自然配合其獨裁統治,形成一個獨裁共生組織,相互袒護,律師也不得不看司法人員臉色,不敢力爭,否則被此獨裁組織集體封殺。縱使現今外界社會已民主化,但新進的司法人員仍受此獨裁組織的控制,極難公正。



目前的獨裁司法制度危害整個台灣,台灣其實仍是半個獨裁國家。檢察總長、司法院長等應改採民選,無須他人提名,避免干擾,檢察單位脫離行政部門,公正偵查行政單位,審判改採陪審團制度,否則司法天平還是會繼續傾斜!



(作者為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WUR)評鑑委員,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全球國家競爭力評鑑專家)








 


2012年6月29日 星期五

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索賄共一億四千多萬!! KMT之貪腐!!




特偵組:林益世涉湮滅證據 【08:35】

〔中央社〕特偵組偵辦前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被控索賄案,今天凌晨將林益世聲押禁見。特偵組指出,被告涉嫌兩項貪污罪名,包括收賄及要求賄賂且有事實證明林益世有湮滅證據之虞。

特偵組整理卷證後,上午將林益世移送台北地方法院,召開聲押庭。

壹週刊於6月27日報導,林益世兩年前擔任立委期間,向地勇負責人陳啟祥收取新台幣6300萬元;今年又索款8300萬元,但陳未付款。報導刊出後,特偵組立即分特他案偵辦,並將陳啟祥、林益世列為被告。

特偵組昨天大規模搜索林益世在台北住所及位在高雄市的服務處等地後,傳喚林益世及妻子彭愛佳到案說明。彭愛佳接受訊問兩個小時後被檢方請回;林益世則在律師丁中原、賴素如等律師陪同下,歷經12小時偵訊,今天凌晨被檢察官聲請羈押禁見。

特偵組罕見地在凌晨4時30分召開記者會,說明案情。特偵組主任陳宏達表示,昨天共搜索11處所,包括囑託高雄地檢署搜索高雄地區8處所;台北共搜索3個處所。搜索林益世台北住所時,林益世並不在場。

陳宏達說,檢察官在凌晨4時10分訊問結束,認為被告林益世涉犯貪污治罪條例,犯罪嫌疑重大,有串證且有事實足認有湮滅證據之虞,非以羈押顯難進行追訴,因此向台北地方法院對林益世聲請羈押禁見。

陳宏達指出,林益世涉嫌兩項罪名,分別是貪污治罪條例第4條第1項第5款「對違背職務的行為收受賄賂罪」,以及貪污治罪條例第5條第1項第3款「對職務上行為要求賄賂罪」。

林益世委任律師賴素如在離開特偵組後接受訪問表示,林益世對自己行為不當已有悔悟,他坦承自己做錯事情,覺得對不起家人、長官及社會大眾,希望外界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

陳宏達說,林益世就某些部分表述要自白的意思。不過,林益世所說的案情是否與事實相符,仍需要查證
 

賄選連坐處分31件 國民黨佔26件
民進黨3














〔記者范正祥/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標榜「清廉執政」,但立法院於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修正公職選罷法,增列提名賄選候選人的政黨處以連坐處分規定實施以來,根據中選會資料,賄選政黨連坐處分至今共有三十一件,其中國民黨就占二十六件,民進黨有三件,親民黨與大道慈悲濟世黨各一件。

根據統計,國民黨因為這二十六件提名賄選候選人而被連坐裁罰的罰款,累計達一千六百零五萬元。


比對統計資料,這三十一件賄選政黨連坐處分案件,候選人賄選行為的時間點,除了零星幾件如第七屆立委選舉台中縣第三選舉區候選人江連福案外,大多數都是發生在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馬總統上任之後,甚至大部分是發生在九十八年十月十七日馬英九兼任國民黨主席之後。


根據中選會資料,九十六年十一月修正公職選罷法以來,賄選政黨連坐處分件數細目及政黨於各案件處連坐罰款,國民黨有二十六件,其中立委和縣市議員選舉有:九十七年第七屆立委選舉台中縣第三選舉區候選人江連福(一百四十萬)、九十八年宜蘭縣議員候選人林裕臺(五十萬)、九十八年桃園縣議員候選人魏雪卿(五十萬)、九十八年苗栗縣議員候選人練錫忠(五十萬)、九十八年苗栗縣議員候選人陳富興(五十萬)、九十八年基隆市議員候選人羅富友(五十萬)、九十八年屏東縣議員候選人林傑西(七十五萬)、九十九年新竹縣議員候選人許阿勇(五十萬)等,共計八件。


另外,國民黨候選人涉及的鄉長選舉有兩件︰九十八年苗栗造橋鄉長候選人陳鳳英(五十萬)、九十八年花蓮縣光復鄉長候選人黃榮成(六十萬);鄉鎮市民代表選舉有五件,村里長選舉則有十一件。


民進黨三件:九十九年高雄市前鎮區瑞誠里里長候選人林瑞傑(五十萬)、九十九年新北市板橋區江翠里里長候選人梁金龍(八十五萬)、九十九年新北市新莊區中和里里長候選人鄭杏種(八十五萬)。


親民黨一件:九十七年第七屆立委選舉山地原住民候選人林春德(一百四十萬)。大道慈悲濟世黨一件:九十七年第七屆立委候選人賴金明(五十萬)。




冰山一角倒了…



冰山一角倒了,整座大冰山也就露出鬆垮垮、髒兮兮、爛到底了的真面目、搖搖欲倒!


國民黨馬英九政府「行政院三巨頭」之一秘書長林益世,在涉貪風暴席捲下,撐不到兩天就下台,從權傾一時的「高官」,瞬間淪為涉嫌收賄的「被告」。



林益世涉貪案,被認為是貪腐共犯結構的「冰山一角」,那麼,國民黨馬政府就是背後那座大冰山。



權錢交易—謊言掩飾—照片破偽—錄音帶曝光—叫他下台滾蛋—切割處理斷尾求生,這是發生在「冰山一角」的場景;其實,冰山一角發生的前述事情,在大冰山的共犯結構內,可說天天上演,處處充斥著權錢交易。



地勇選礦公司負責人陳啟祥爆料指控林益世收賄疑案,直接談到金錢數字的內容有二,一是兩年前在林益世當大黨鞭時,送到他家的一百九十三萬美元(六千三百萬元),另一是今年三月林益世已出任政院秘書長時,錄音帶裡強索的八千三百萬元(即傳聞中的三,三,二三通關密語)。



這兩個數字的背後,就是兩件涉及犯罪的案件,有時間,有金錢,有當事人,有地點,有人證及物證,證據如此多,而且是結構性貪腐,涉案層級恐在林益世之上,特偵組不趕快全面查辦,難道要等湮滅了證據、串好了供,才大動作配合演出,名為查弊、實為縱放的司法秀?



林益世下台,冰山一角倒了,但這絕不是馬朝大官涉賄貪墨的唯一,背後還有一個共犯結構的大冰山;這不只是馬英九清廉神話的破滅性結束,更是民間在野力量反馬朝貪腐的新開端!


索賄把柄… 勁爆對話 林益世宣稱「和馬很熟」

    作者: 鄭閔聲╱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2012年6月30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鄭閔聲╱台北報導】


行政院祕書長林益世捲入索賄疑雲後黯然下台,但民進黨立委繼續提出事證,質疑林益世確實涉貪,連馬英九名號都成為他的索賄工具。趙天麟表示,他前天深夜在陳啟祥友人住處,親耳聽過陳、林兩人三月十日會面的錄音紀錄,林益世當天不僅主動索取八千三百萬元賄款,還得意洋洋地對陳吹噓「我和馬英九總統很熟。」語氣囂張程度,不下地痞流氓,聽了令人十分憤怒。


趙天麟指出,前天深夜他接獲陳啟祥友人來電,該人士表示,自從《壹週刊》報導林益世涉貪後,就再也沒有人聯絡得上陳啟祥。他眼見林益世全盤否認索賄,特偵組態度也不友善,十分擔心陳啟祥安危,於是決定拿出全長四十分鐘的「保命錄音」,證明林益世確實兩度向陳啟祥索賄。


全程聽完錄音檔以後,趙天麟認為,錄音幾乎不可能造假,且內容比週刊報導更加勁爆。錄音中,陳啟祥先主動提及兩年前如何交付六千三百萬元賄款,林未否認。隨後陳就問林:「這道要怎麼處理?」林回答「八三」,交付方式則為「三、三、二三」。陳要求降價時,林益世馬上大發狂語,宣稱「國庫印章只有兩顆」、「行政院這麼大,其實只有三個人上班」。


趙天麟表示,林益世大擺官威之後又對陳說:「我和馬英九總統很熟,過幾天我還要陪他來高雄跑行程。」強調自己位高權重,趙天麟事後調查也證實,馬英九在三月中的確曾到過高雄。趙天麟痛批,林益世利用職權施壓索賄的語氣,簡直就像地痞流氓,聽了令人相當憤慨;自負清廉的馬英九,名號竟被林益世用來索賄,更讓人感到諷刺。


民進黨立委李俊俋昨天也公佈通聯紀錄指出,林益世確實如週刊報導,在二月廿三日晚間六時許,在國民黨行政、立法研討會結束後,與陳啟祥通話超過八分鐘,對話中林益世還當場對陳破口大罵三字經。李俊俋強調,就是這起「關鍵通話」促成了林、陳二月廿五日的會面,但林益世卻絕口不提這次通聯紀錄,顯然有意隱瞞事證。


李俊俋不願證實這段通話是否也被錄音,僅透露手中還握有林益世與陳啟祥的其他通聯紀錄,若林益世仍不願誠實面對國人,他會再考慮揭露其他資訊。


 


林益世請辭獲准 列被告



















捲入收賄、索賄風暴的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昨天請辭獲准,特偵組追查本案也有新進展,已將林益世列為被告。(資料照,記者廖振輝攝)

 



〔記者林俊宏、王貝林、黃維助、林欣漢/綜合報導〕捲入收賄、索賄風暴的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昨天請辭獲准,他並發出聲明,堅持自己的操守清白,聲稱「身陷政治謀殺工程」。另一方面,特偵組偵辦本案也有新進展,決定將林益世列為「特他案被告」,並已透過管道,取得民進黨立委聲稱的陳啟祥和林益世討論賄款金額的對話錄音檔。




法務部長曾勇夫昨參加「部長與花蓮縣民有約」活動時強調,有犯罪一定依法嚴辦,他相信特偵組會傾全力將案情查個水落石出。如發現林益世索賄的證據,檢察官絕對會徹查到底。




林說詞出現誠信問題 府院不再挺




週四媒體刊登一張林益世與陳啟祥的照片後,林益世最早宣稱和陳僅見一次面的自清說詞出現誠信問題,府院態度丕變,確定不保林。林因此在昨天凌晨請辭,府方也火速作業,昨晚即公布免職的人事令。馬總統並表達尊重林益世的選擇,同意他辭職,但也感謝林多年來對行政及立法團隊的付出與協助。




林益世昨下午發出聲明強調,他身陷政治謀殺工程,對牽連政府團隊感到歉疚,但他對自己品格操守的堅持,從政以來從未改變;如今面對羅織移接罪名的指控,決定全神以對,訴諸司法調查,並以請辭表示捍衛清白的決心,期盼能讓真相早日水落石出。




針對民進黨立委表示聽過林與陳啟祥的對話錄音檔,林益世要求民進黨和爆料者將錄音帶交給特偵組,他願到場對質。




陳啟祥神隱三天 檢方不排除拘提




特偵組前天已派員前往高雄市地勇公司等處,取得本案相關合約及環保局公文,並已著手研究相關內容。特偵組也擬定偵辦計畫,將等檢舉人陳啟祥出面釐清案情後,再傳喚林益世說明,以避免有勾串證詞之虞。




不過由於陳啟祥仍行蹤不明,至今神隱三天,連手機也不接,檢方已到他位在嘉義縣六腳鄉老家找人,但無所獲,檢方不排除傳喚未到後,對他逕行拘提。




特偵組發言人陳宏達說,截至廿九日晚間為止,仍未和陳啟祥取得聯絡,陳啟祥若想符合自首要件,不能透過媒體爆料後就躲起來,甚至連電話都不接,檢方已透過管道策動他出面,甚至連問訊時間或地點檢方都可配合。



立委稱有談賄錄音檔 特偵組取得




據了解,檢方已透過管道取得民進黨立委聲稱的陳啟祥和林益世對話錄音檔,時間長約四十分鐘,雖然錄音的聲音及語氣聽來和林益世極為相似,但礙於證據能力問題,檢方只能當作參考,仍需等陳啟祥到案後提供原始檔案,才能做為證據。




陳宏達昨深夜受訪時,對有無收到錄音檔一事,不願正面回應,僅說:「不予證實」。至於外界質疑特偵組未曾傳喚被告林益世,反要求陳啟祥先行到案,特偵組昨澄清說,依刑事訴訟法,若偵查非有必要,不得先行傳訊被告,將視偵查案情發展,再決定何時傳喚林益世到案。



 



立委轉述關鍵錄音:林益世說出3.3.23















〔記者曾韋禎、王寓中/台北報導〕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陷入索賄風暴請辭獲准,民進黨立委趙天麟昨天表示,他親耳聽到林益世和地勇公司負責人陳啟祥對話的錄音檔,確實皆符合週刊報導所述。知情人士研判,已有人掌握雙方的通聯紀錄,就看林益世願不願意一次講清楚。


對話內容符合週刊報導




知情人士透露,林益世與地勇選礦公司負責人陳啟祥的聯繫模式,是先由林的助理聶存賢打電話給陳啟祥,再由陳啟祥回撥林益世。民進黨立委李俊俋昨出示其中一份通聯紀錄,時間是今年二月廿三日晚上六時十五分到廿四分,通話長度八分七秒,由陳啟祥撥給林益世。




李俊俋要林益世好好回憶一下,因這時間點剛好是週刊所述,聶要陳打給林,林就在電話中對陳破口大罵、講了快十分鐘。李俊俋質疑,都講了這麼久,真如林益世所言,都沒接電話嗎?

趙天麟則說,前晚近十一時,一位自稱是陳啟祥的朋友來電要求見面,對方非常憂心陳的安危,因一直都聯絡不上陳,更訝異特偵組竟未調查、搜索林益世,卻揚言要境管、拘提受害的廠商,所以才拿出所謂的「保命錄音」給趙天麟聽。


錄音檔內有彭愛佳聲音




趙天麟說,該錄音全長四十分鐘,錄音品質非常好,但對方只讓他在現場聽,並未給他音檔。

趙天麟轉述,對話內容就是週刊所報導,三月十日的會面,除了林益世以外,還有林妻彭愛佳的聲音;林提到「八三」,陳追問是否為八千三百萬元,林說是;在陳詢問如何支付後,林繼續說出「三、三、二三」的付款方式,且證實之前收過六千三百萬元。




趙天麟說,週刊所描述的對話,不管是行政院只有三個人上班,其他人都是幕僚;或是行政院只有兩顆印,院長一顆、林一顆;還是中聯的人事由林所主導等等,統統都有出現,完全吻合報導內容。

趙天麟對此感到相當痛心,一個行政院秘書長為了索賄展現如此的官威,讓他不知該如何形容。他要求檢調應立即傳喚、搜索,甚至羈押林益世,真相一定會在司法的偵查下大白。


林益世的委任律師、國民黨北市議員賴素如昨晚在TVBS「新聞夜總會」節目中證實,今年二月二十三日,林益世確有接聽陳啟祥的電話,根據通聯紀錄,兩人這次通話時間總計四百八十七秒,也就是八分零七秒。但她並未進一步說明兩人這次通話的詳細內容。




賴素如表示,根據他們調閱的通聯紀錄,單是今年二月,陳啟祥就打了七十五通電話給林益世但林未接聽,包括二月二十三日在內,林益世在二月總共接聽了陳啟祥七通電話。
 

此外,賴素如另在年代「新聞面對面」節目中,公佈陳啟祥打給林益世的十餘通電話通聯紀錄,聲稱林益世都沒接,只是接了其中一通,罵了對方八分鐘。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則指出,這證實了他們所聽聞的傳言,林陳雙方確實有非常密切的電話往來,只是賴素如選擇性公佈陳打給林的,她要求林益世也公佈他及聶存賢撥給陳啟祥的通聯紀錄。

 



看你有多清廉!












留下一堆未解的疑雲,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請辭獲准了,對馬英九總統而言這堪稱另一個「世事難料」。在第二任任期開始一個多月,民意支持度屢創新低的馬英九,這次連所謂的「清廉政府」招牌也被強風吹落了!林益世涉貪,並不是馬政府的首例,只不過以往的案件大多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罷了。雖然案情仍有待釐清,但從府院火速劃清界線可以嗅出,林益世涉貪恐怕不是空穴來風的「政治謀殺工程」。


這幾天,林益世涉貪案的發展,再一次讓馬英九與馬政府原形畢露。舉發廠商有何背景,這是另一個問題,但就「索賄」來說,舉發廠商顯然是被索賄者,林益世則是索賄者。然而,特偵組卻似乎把矛頭對準舉發廠商,傳喚說明、拘提到案等狠話說盡,卻未著力保護他的生命與安全;唯獨對林益世禮遇有加,不怕他湮滅證據、串供或逃匿,也不像扁案、宇昌案等積極查扣證物,甚至把人關了再說。特偵組繼續當低頭族,不利林益世的相關證物恐怕也被從容湮滅了。更何況,國民黨政要不是擅長「藏匿潛逃」的招數嗎?



另一方面,假使林益世如其本人掛保證是無辜的,以其馬家軍青年才俊之姿,馬英九本應用人不疑才對。不過,就像過去對待中箭落馬者,只愛惜自己羽毛的馬英九,一開始便擺出不沾鍋的冷漠,與深陷泥沼的林益世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到了輿論質疑聲浪愈來愈高,馬英九也就按照往例,戴上鋼盔棄車保帥,明示暗示林益世知趣走人了。如果林益世和他的樁腳到現在才發覺馬英九過河拆橋,實在也稍嫌為時已晚且怪不得人。



不僅馬英九與馬政府原形畢露,部分國民黨立委也讓人徹底看透了,他們根本不是「民意代表」,不是站在人民這一邊。美牛案替馬英九護航也就罷了,而今行政院秘書長涉貪,那些國民黨立委卻閃在一邊,連監督行政部門的「假動作」也沒有。國民黨團書記長徐耀昌居然說:行政立法各自為政,立院去管政府的事不是很奇怪嗎?他這番話才真的奇怪咧,行政院對立法院負責,立法委員不管政府的事,要管什麼事呢?難道是要管好在野黨立委,讓政府好辦事嗎?



這次,廠商舉發林益世,顯然起於利益糾葛。其實,這就是馬英九「清廉政府」之下,國民黨共犯結構的真相。此一龐大共犯結構,把國民黨高層、國營事業、挺藍企業連成一氣,平常外人看不到他們如何「坐地分贓、利益均霑」,只有像這次出了窩裡反的情況,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清廉政府」如此不堪入目。林益世辭職了,但他也留下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在國民黨共犯結構中擔任最高領導的馬英九,到底在重大利益交換中扮演什麼角色?手握黨政大權、龐大黨產、司法工具等,馬英九是如何操作以維持他的「共主」地位的?



過去,馬英九被質疑利用司法天平傾斜、秘書余文頂罪,僥倖逃過特支費的貪汙罪。如今,馬英九要跟林益世切割,以求保住自己的「清廉」形象,沒那麼容易了。台電、中油的弊案還沒查清楚,現在林益世又帶來一個中鋼弊案了。「完全執政、完全獨裁」的馬英九,草率決定油電雙漲、開徵證所稅、開放美牛,以致民意支持度跌至兩成以下,如此遭民眾唾棄的馬英九,面對弊案連環爆還想置身事外,絕對會被憤怒的民怨所吞噬。進而,人民也會要求徹查三中交易、綠卡、夢想家等等,到底有什麼敗絮在其中。



多年來,馬英九把「貪腐政權」與「本土政權」畫上等號,高喊「反貪腐」的口號,把自己塑造成「清廉的好人」。但大家所看到的是,馬英九都在「反前朝之貪腐」,沒有「反本朝之貪腐」。於是,林益世涉貪案來得正好,它恰可檢驗馬英九的「反貪腐」,到底是什麼碗糕。如果證據愈來愈確鑿,指向林益世之不法情事,馬英九、特偵組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則往後馬英九就再也別想用「清廉政府」來唬弄人民了,而且,人民也會合理懷疑這個把「反貪腐」當專利的政權原來就是一個「貪腐政權」。


馬英九改變國民黨的貪法












◎ 張安弟

馬團隊總是一再的「標榜清廉」,強調自己「清廉執政」,馬英九自豪:「馬英九改變國民黨,民進黨改變蔡英文」,甚至在這次的總統大選電視政見會時質詢蔡英文:「為何五萬多字的十年政綱不談清廉,難道清廉不重要?難道蔡英文不重視清廉?還是說清廉是民進黨的燙手山芋不能碰?」


馬英九過去從政,包括「富邦魚翅宴」將台北銀行併給當時規模較小的富邦銀行、包括密會選舉賭盤大組頭「踩黑金地雷」等,都沒有說明清楚、澄清外界的疑慮。至於「馬英九有無改變國民黨」?馬政府執政以來,確實讓國民黨「更有錢」、「更賄選!」國民黨中投公司上繳國民黨股利收入增加四倍,一年股利高達二十九億、馬英九誇口的「黨產歸零」成了「黨產龜齡」,據估計國民黨黨產規模達兩千億元。此外,馬英九擔任國民黨黨主席任內,有四十多位國民黨提名的立法委員、鄉鎮市長、縣市議員涉賄被判決「當選無效」,若再加上村里長、鄉鎮市民代表等更基層的民意代表,更是「族繁不及備載」!


如今被歸在「馬家軍」的前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驚爆仗著官威、收賄貪污,公務人員之首卻陷入「索賄疑雲」,不僅重創馬政府威信,也讓馬團隊的清廉「徹底破功」!同時讓百姓感慨,馬政府和市井小民大談「公平正義」、對油價電價「斤斤計較」,台電購電、購煤合約及中油購油成本和這次的中鋼事件是否存有「人謀不臧」、「利益輸送」?貪污醜聞只是冰山一角的破口,馬政府還有多少宗貪污案存在?全民都在看!
(作者為中山醫學大學學生)



照片、謊言、錄音帶 壓垮林益世

中時電子報/李明賢/新聞幕後- 2012年06月30日 上午03:17

  此景難再 ▲林益世因被控涉嫌貪瀆辭去行政院祕書長,馬英九總統昨天在三軍五校畢業典禮致詞時,要求軍中「不貪財、不怕死」引發關注。圖為馬英九與林益世在國民黨中常會互動。(本報資料照片/陳志源攝)


林益世索賄案疑雲爆發後,國民黨啟動七十二小時危機總動員!林益世周四傍晚記者會雖絕口不提請辭,卻在周五深夜掛冠求去,藍營人士形容「照片、謊言、錄音帶是致命傷。」當不利證據一一浮現,府院信任度急凍,全案已急轉直下,來自高層逼退壓力大增,林選擇自我了斷已是必然結局。


《壹週刊》爆料索賄案前,林益世周二已事先向馬英九總統、行政院長陳冲報告,兩人第一時間要林對外解釋清楚;即使周三《壹週刊》出刊當晚,陳冲也選擇力挺林益世,但其後劇情急轉直下。


第一轉折點是隔天媒體刊出林益世與地勇負責人陳啟祥熱絡的照片,根據轉述,此張照片讓行政院長陳冲「很震驚、很納悶」,意味林益世與陳啟祥見面次數扯不清,明顯有說謊成分,政院很難挺下去,才會有讓林益世離席行政院會的動作。


周四下午,總統府內部緊急幕僚會議,從林益世應否請長假、請辭,直到先接受特偵組約談後再辭等方案都納入考量;馬英九當天不僅持續與陳冲、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熱線聯繫,更直接與林益世通電話,知情人士轉述「(辭或請假)各種版本,來來回回好幾趟!」


直到傍晚七點記者會,林益世並未明確表明求去,晚間政論節目全面猛轟,總統府深夜十一點多發出新聞稿一段「應該儘速處理,以免損害團隊形象」,這已是府方高層的最後通牒。


政院官員形容,「來自府方壓力,是陳冲決策的關鍵依據!」隨後,陳冲十二點多致電林益世徹夜長談,最終林益世決定請辭。


幾乎同一時間,府院也掌握民進黨隔天又將公布錄音帶訊息,此刻,高層早鐵了心「要有所了斷了」,陳冲、江宜樺仍待在政院,一整晚辦公室燈火通明,直到快凌晨一點仍在危機處理。


其實,早在府院事前沙盤推演,己推測到爆料者可能握有錄音帶、照片等證據,林益世一開始卻掛保證:「即使有,都是錄音變造的」。府院只能選擇相信,卻錯失第一時間滅火機會。


照片、謊言、錄音帶猶如爆料三部曲,林益世第一時間點未能釐清疑點,就算這是別人設好的陷阱,卻也貽誤處理時機,甚至葬送個人政治前途,更讓執政黨陷入空前執政危機。


套句黨政人士所言「此刻再辭,已經晚了!」


 

中國領導要掃貪哪! 很難很難!! 當笑話聽聽就好。










彭博報導//
習近平家擁3.7億美元
遭中國封鎖



 



































財經新聞公司彭博(Bloomberg29日報導,中國國家副主席、今秋內定將接替胡錦濤成為中共新一代領導人的習近平,其家族坐擁37600萬美元的資產。圖為習近平今年4月在北京的檔案照。(路透)





習家資產
大多數掛在大姊家



編譯陳維真/綜合報導〕財經新聞公司彭博(Bloomberg)廿九日報導,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大姊與姊夫等家族成員,坐擁三億多美元資產。儘管報告並未調查出習家有任何非法行徑,然而彭博網站在刊登此篇新聞後隨即遭到中國封鎖。身為太子黨的一員,習近平預料今年將接任總書記,明年擔任國家主席。



彭博將數千頁的公開文件蒐集整理成報告,報告指出,習近平的親戚投資企業的總資產達到三億七千六百萬美元(約台幣一百一十二億元)。大多數的資產都是習近平的大姊齊橋橋(隨母姓)、姊夫鄧家貴及齊橋橋的女兒張燕南所有。



習家香港房產
5千萬美元



習家的資產中,包括習近平姊夫持有的江西稀有稀土金屬鎢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江鎢集團公司)的十八%股份,江鎢集團公司市值達十七.三億美元。齊橋橋與鄧家貴並持有價值兩千萬美元的北京合康億盛變頻科技公司股份,該公司自他們購入股票後,股價翻了四十倍。其餘資產還包括一棟擁有南海海景、位於香港麗景道的山上豪宅,估計價值為三千一百五十萬美元。但這間豪宅的門鈴脫落,附近鄰居表示房子已經空了好幾年。習家在香港另外持有至少六處房地產,預估總價值達兩千四百萬美元。



但鄧家貴在被問到他和妻子的投資事業時表示,他已經是個退休的人,不方便談這麼多。彭博的記者試圖透過電話、傳真聯繫齊橋橋與張燕南,或直接拜訪申報資料上的地址,都無法與兩人取得聯繫。中國外交部在彭博記者詢問有關習家財富問題時,也拒絕回應。



彭博表示,這些資產與習近平、習近平的太太彭麗媛與女兒習明澤沒有關係,也沒有習近平插手讓家人獲得好處,或任何不法行為的跡象。報導也提到,習明澤已化名進入哈佛就讀,作風低調。



彭博被封鎖
中國看不到新聞



不過彭博網站刊登這篇報導後,網站隨即遭到中國官方封鎖。中國微網誌「微博」也無法以彭博公司的全名搜尋到彭博的帳號,必須以縮寫尋找,但即使連上彭博新聞的微博,也看不到這篇新聞。在中國貧富差距拉大、薄熙來事件風暴未熄,且高層權力即將交接之際,中國政府的封鎖行為凸顯對於這類議題的敏感。



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主任楊大利表示,「(中國)政府一直很謹慎,一邊強調要打擊貪污腐敗,一邊卻又擔心官員貪腐的報導會引發民眾對共產黨的反感。」



由於資料屬於多家控股公司,而官方又限制取得公司資料,且有網路審查之諸多限制,不過彭博仍透過上千頁申報資料找到這些訊息。



彭博亞洲區發言人貝琳達.譚表示,彭博相信中國網友無法連上彭博網站是因為登了該則新聞,但並未多做說明。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的多個部門紛紛表示,網路審查不是他們負責。美國政府發言人則不願對此評論。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美國駐中國大使駱家輝的信





  


駱家輝:我回到根之國,結果發現根腐爛了




 




我是一位華裔,當初奧巴馬總統讓我到這裡來時,以為我的面孔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很大轉機,可惜事與願違,我這張臉孔並沒給中美關係帶來多少好運。中央電視台和《光明日報》接連地批評我,讓我沒想到。




 




首先是我坐飛機坐了經濟艙,讓中央電視台的記者芮成鋼以為美利堅合眾國很窮,窮到大使出門坐經濟艙。我向他們解釋了美國官員出差全是坐經濟艙,這位元記者還是半信半疑,繼續在微博上諷刺我。




 




也許這位元記者習慣中國領導出門坐商務頭等艙,旁邊坐5個警衛的行頭,我當時想告訴這位元記者,你們的官員在浪費納稅人的錢,後來一想,這位元記者的智商可能聽不懂。我想告訴他,美國人不缺錢,因為中國人總借給美國錢,我也沒說,我還是怕這位元記者聽不懂。




 




我懷疑他的頭腦裝的是不是水。




 




其次,我下飛機後,坐計程車到大使館,讓孩子上普通的打工子弟學校,結果竟招致一位相曉冬在《光明日報》作文批駁我,說我想用此分化中國。




 




這位作者可能習慣了許永邁 許三多出門有5輛警車開道的陣勢, 習慣了領導開車撞倒他們揚長而去, 習慣了領導睡90位女人的淫蕩,儘管其中這些女人中很可能有他的親戚,他不以此為恥,反以此為榮, 漸漸地,他們不習慣部級官員輕車簡從了。也許被侮辱習慣了,他們不習慣被尊敬。在受虐狂面前,你必須當施虐狂,否則他們不會尊重你。




 




我記得很小的時候, 我的祖父告訴我, 孩子, 不要忘記你的根在中國,
今天我回到的根之國, 結果發現根腐爛了。




 




輕車簡從就能分化中國,我的根之國,你怎麼了?難道我非要像許三多一樣,才能讓你們中國人高興嗎?你們是受虐狂嗎?




 




我把我的孩子送往普通打工子弟學校,這竟然引起中國人不滿。與此相反的是,當很多中國權貴把自己的孩子送往美國高等學校時,美國人絲毫不會驚訝,因為我們美國人知道,腐敗權貴有的是錢。




 




在我們美國人的眼裡只有一個觀念,人人平等,不因為你的父親是誰,你就高人一等。雖然我來中國不到一個月,看到很多小孩子闖禍,說出他父親的名字,讓我搞不懂。在美國沒有這個現象,
美國只允許美國人在國外闖了禍,很自豪地說我是美國人, 絕對不允許他們在國內搞特權。




 




 在美國,年輕人在國內活著不靠爹不拼爹;美國只允許美國人在國外遇到困難拼政府, 他們只想說,我是美國公民, 就像中國年輕人在國內說自己是誰的兒子。只要是美國人,
不管你走到那裡, 美國總統和政府會保護你。前年,有兩位元美籍華人女記者被朝鮮扣留, 前總統克林頓親自飛到朝鮮解救, 這就是美國政府的力量。




 




 以上就是我的感想,我的信。




 




不過,我還是以為中國的記者還是有好人,像持有美利堅合眾國綠卡的劉芳菲,像把孩子生在美國的孫曉梅。有時一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是,很多拿有美國綠卡的嘉賓們在電視侃侃而談,有時甚至在批評美國,我心裡很高興,這些人潛伏的真好。如果有一天,芮成鋼到我的大使館申請美國簽證時,我一定提醒我的簽證官,美國不歡迎腦子進水的記者。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為什麼好點子總在恍神之後?





Bottom of Form







    立報/PanSci 泛科學網-20120625 下午21:10


作者:逆旅 PanSci主編




你總在沖澡、蹲馬桶、洗碗、騎車的時候想到好點子嗎?歷史上不乏靈光乍現的例子,從阿基米德、牛頓到愛因斯坦,都曾在思考別的事情時,卻想到另一個問題的好點子,不過心理學家一直不清楚這現象背後的原因。現在一項研究發現,單單只是休息不會帶來靈感,靈感反倒出現在我們從事能容許恍神的活動時。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的心理學家班傑明貝爾德(Benjamin




Baird)和強納森修勒(Jonathan Schooler)所主持的研究團隊,找來145大學生作為受測者,要在兩分鐘內完成兩個「不尋常用途任務」,例如列出生活周遭常見的物品像是牙籤、衣架、磚塊的不尋常使用方式,愈多愈好。




結束後,接下來的十二分鐘內,受測者被分成四組,第一組休息,第二組必須進行耗費腦力的活動,第三組則是從事較不費心力,可以恍神(mind-wandering)的活動,最後一組沒有休息。所有的受測者接著繼續列下生活用品的不尋常用途,這次則要完成4個任務,但其中兩個跟先前重複。




在第二次的測驗中,那些曾從事能恍神的活動的受測者,在先前已經進行過的兩個任務上,平均比第一次嘗試時改善了41%,也就是多回答了41%的不尋常用途;相反地,另外三組的受測者在第二次測驗中則沒有進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不過從事能恍神活動的受測者,在第二次測驗時遇到的另外兩個新任務的表現,並沒有比其他受測者更好,貝爾德提到:「這意味著『恍神』只有當問題已經被心智咀嚼過後才有幫助,並不能普遍性地增加解決創意解題能力。」除了證實單單只有「休息」並不能幫助創意思考外,貝爾德的研究也解釋心理學上的大謎題之一:「為什麼我們的注意力會飄走(zone out)?」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恍神會帶來不良後果,降低人的生理表現,也曾被視為不正常的現象。然而這項研究則發現進入恍神狀態時,卻有助於解決複雜的問題,或許恍神曾經幫助人類以創意解法應付生存攸關的問題。費城 Drexel 大學的心理學家 John Kounios 認為:「恍神如此普遍且常見,很有可能是因為此機制被演化所選擇,但我們在下結論之前,還得查清楚這是否由基因決定」




資料來源:Nature News: Why great ideas come when
you aren’t trying [21 May 2012]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感染症專科醫師及所有處理住院病患的醫師必讀!



The ID List 10 Things Hospitalists
Should Know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Thomas R. Collins; John Bartlett, MD; Robert Orenstein Do




Posted: 04/23/2012; The Hospitalist. 2012;16(4):1, 34-36. ©
2012 John Wiley & Sons, Inc.






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






Abstract




The Hospitalist surveyed
half a dozen infectious disease (ID) experts—some of whom also have experience
as hospitalists—what they would tell a roomful of hospitalists who were curious
about ID. Based on those discussions, we offer 10 tips that should help
hospitalists treat their patients more effectively.




Introduction




Hospitalists routinel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infections, or
symptoms of infections, or suspected infections that might not even be
infections at all. Many times, hospitalists have more than one treatment option.
So which is the best to use? Is there a better option than the therapy that
first comes to mind? What about that new antibiotic out there—is it really
worth it?




All the while, hospitalists who want to practice
conscientious medicine have to be careful they don't overuse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so that bugs' resistance to the drugs is not speeded up
unnecessarily.




In short, infectious diseases can be dicey terrain.




1 Prepare for the reality that the availability of new drugs
is shrinking becaus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at grim fact might be cause for hospitalists to seek help
from ID specialists at their hospitals, says John Bartlett, MD, professor of
epidemiology at the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in
Baltimore and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Civilian Biodefense
Strategies. The FDA has approved just two new drugs for major infections in the
last five years, he says.




"The FDA faucet is really dry," says Dr. Bartlett,
a world-renowned speaker on ID topics and a frequent speaker at SHM annual meetings.
"There are no new antibiotics to speak of, no new antibiotics for
resistant bacteria. And there's not likely to be any for several years. So
[hospitalists] are going to find themselves painted in a corner, and they'll
probably have to ask for help."




Leland Allen, MD, an infectious-disease specialist at Shelby
Baptist Medical Center near Birmingham, Ala., who worked as a hospitalist for
nine years, says hospitalists should not hesitate to seek assistance.
"It's never a burden to do a consult," he says. "The reality is
that it's a lot less work if you consult early rather than waiting until the
patient is sick."




Dr. Bartlett says hospitalists should brush up on the use of
colistin, a drug developed in 1959 that has been little used and requires
careful dosing to avoid toxicity. "We're finding more and more patients
that that's the only thing we've got for them," he says.




2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new technology for identifying
bugs.




"Mass spectrometers have been used for identifying
microorganisms through a computerized database, and these units are just
starting to become available to large health centers," says Robert
Orenstein, D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edicine in infectious diseases at the
Mayo Clinic in Phoenix. "This allows you potentially to identify some of
these microorganisms almost immediately— if they're in the database, which is
the key."




Dr. Bartlett says it's important for hospitalis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technology, includ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est.




"They have to be aware that there are methods that are
very sophisticated and ver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he says, adding that
hospitalists have to keep up with what the methods can measure and what their
limitations are.




"If you're going to practice 2012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 you've got to know about the rapid movement in
microbiology," he says. "It's very fast."




3 Beware the nuanc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treatment.




James Pile, MD, FACP, SFHM, an ID specialist and interim
director of hospital medicine at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MetroHealth
Medical Center in Cleveland, says an important tidbit regarding S. aureus is
that when it's isolated from blood culture, it should never be considered a
contaminant; it's the real thing.




"Any of us that have practiced for any length of time
can certainly recite tales of bad outcomes when even transient S. aureus
bacteremia was ignored or considered a contaminant, and then patients many
times were subsequently readmitted with serious complications," he says.




He also notes that beta-lactam antibiotics continue to be
the clear choice for serious methicillin-sensitive S. aureus (MSSA)
infections. He says doctors should not give in to the temptation to treat these
patients with vancomycin, as studies have shown better outcomes and lower
mortality with beta-lactams.[1,2,3]




As for 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MRSA),
vancomycin—long the "workhorse" in the fight against MRSA—might
remain the best choice despite a series of newer, and more costly, drugs. The
reason: a lack of persuasive data that show the new therapies are better, he
notes.




Dr. Bartlett cautions that because of the growing resistance
of MRSA, the rules for vancomycin use for MRSA are "totally new."




"They have to know the rules," he adds.




4 It's important to continue to keep Clostridium
difficile
on your radar— it's still a top threat.




Neil Gupta, MD, a former hospitalist who works as an
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 officer with Atlanta-based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emphasizes glove use and, if possible,
immediately curtailing the use of other antibiotics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 diff.




"Glove use has been proven to b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at reducing transmission of C. diff," he says,
"and treatment for C. diff is less effective if a patient is on
other antimicrobials."




Dr. Orenstein says hospitalists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C. diff treatment—the use of metronidazole
for mild to moderate cases, or vancomycin for severe cases.




"The practice that we see is all over the board,"
Dr. Orenstein notes.




Dr. Pile offered another C. diff tip: If patients who
are hospitalized or were recently hospitalized display an unexplained, marked
elevation of their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t's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a C. diff infection due to the organism's predilection
for causing striking leukocytosis. On occasion, this might precede, or occur in
the absence of, diarrhea.




5 Take out unnecessary IV lines.




David Chansolme, MD, medical director of infection control
for Integra Southwest Medical Center in Oklahoma City and a member of the
Clinical Affairs Committee with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explains that all too often the lines will be kept in during the transport of a
patient to a skilled-nursing facility. It's a practice that, he says, comes
with a big risk.




"Leaving a line in just for blood draws is probably not
OK," Dr. Chansolme says. "Nowadays, you're just seeing way too many
of those infections."




Patients headed for a skilled-nursing facility are at an
especially high risk because there is such a high rate of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he says.




6 Be aware of urinary catheters, and use appropriate therapy
for 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CAUTIs).




Physicians often are unaware when patients have urinary
catheters, Dr. Gupta says, in part because they are frequently placed in the ED
and documentation can be missing.




"It's important to keep this on [hospitalists'] radar
whenever they see a patient, so they can remember to remove these as soon as
they can, when they're no longer needed," Dr. Gupta says, adding that
timely removal can prevent an unnecessary risk of CAUTIs.




He also cautions that a third of antimicrobials used to
treat CAUTIs are inappropriately aimed at treating asymptomatic bacteriuria,
and hospitalists have to be sure that there truly is an infection.




7 A urine culture without a simultaneous urine analysis is
practically worthless.




Once a catheter has been in for three or four days, most
patients will have "all kinds of bacteria and fungus growing in their
urine," Dr. Allen says.




"A urinalysis lets you assess for the presence of
pyuria or other signs of urinary tract inflammation," he says.
"That's how you determine whether a germ growing in the urine is a
colonizer or a true pathogen."




8 Bactrim does not treat strep.




"If you have somebody that maybe has been in the
hospital on vancomycin because they have cellulitis and are getting better and
ready to go home, if you don't know if that cellulitis is staph or strep, be
careful about the agent that you choose to send them home on," Dr.
Chansolme says. "Make sure it has activity against Streptococcus."




He frequently sees patients de-escalated to the wrong
drug—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Bactrim).




"They'll go home, and a couple days later they'll be
back because it was in fact a strep infection, not a staph infection," he
says. "If you're not sure, it's probably better to use something like
doxycycline or clindamycin, or something along those lines, that will treat
both."




9 Be sure to take proper precautions when it comes to
norovirus.




Winter is the time of year to be most concerned about
norovirus outbreaks. It's also important to realize it affects people of all
ages, is especially common to closed or semi-closed communities (i.e.
hospitals,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cruise ships), and spreads very rapidly
either by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or contaminated food.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if a patient
is suspected of having norovirus, that patient should be placed in contact
precautions immediately, and preferably, when possible, in a single-occupancy
room," Dr. Gupta says. "If a healthcare provider becomes ill with
sudden nausea, vomiting, or diarrhea, that's consistent with possible
norovirus. They should stay home for a minimum of 48 hours after symptom
resolution before coming back to work."




And because norovirus is so contagious, quick action has to
be taken if such an outbreak is suspected.




"If there's any concern at all in your facility,"
he says, "get in touch with an infection prevention committee to make sue
all appropriate measures are taken."




10 Never swab a decubitus ulcer unless that ulcer is clearly
infected.




Dr. Allen says it's important to know that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culture an ulcer that doesn't have any signs of infection, such as pus
or redness—although he sees it happen routinely.




"Just because a patient has a bedsore doesn't mean it's
infected," Dr. Allen says. "Usually, they're not infected. But
they're going to have a dozen different germs growing in them."




Culturing and treatment without signs of infection, he says,
often leads to "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 and probably increased length
of stay."




[ CLOSE WINDOW ]




References




1.  
Kim SH, Kim KH, Kim HB, et al.
Outcome of vancomyci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8;52(1):192–197.




2.  
González C, Rubio M, Romero-Vivas J,
González M, Picazo JJ.. Bacteremic pneumonia du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A comparison of disease caused by methicillin-resistant and
methicillin-susceptible organisms. Clin Infect Dis.
1999;29(5):1171–1177.




3.  
Stryjewski ME, Szczech LA, Benjamin
DK Jr., et al. Use of vancomycin or first-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odialysis-dependent patients with 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 Clin Infect Dis. 2007;44(2):190–196.




The Hospitalist. 2012;16(4):1,
34-36. © 2012 John Wiley & Sons, Inc.




 





阿扁總統醫療小組報告

[真荒唐!  看來還會誤以為是十九世紀,或是中國的監獄! 北監負責人應該以嚴重傷害人權罪,連同法務部及更高負責人,付諸國際審判!]


陳昭姿 寫於 2012623 9:15


阿扁總統醫療小組在2012417日成立,核心成員除了家屬代表陳致中,其他都是醫藥背景,包括柯文哲教授,郭正典教授,陳喬琪教授,郭長豐副院長,張葉森醫師,與陳昭姿主任。


每位成員都在醫療院所擔任全職專業工作,非常忙碌,但是每星期至少都會在北社聚會一次討論總統病情,通常是在星期二晚上,其他時間經常以電子郵件進行討論。今年3月阿扁總統到衛生署桃園醫院就醫,以及5月去長庚醫院進行重要檢查,醫療小組都有成員隨行,負責和該院的醫師溝通,也讓總統與家屬更安心。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兩度各派兩位成員進入北監為總統看診,627日下午陳喬琪教授和昭姿預定再度去探視阿扁總統。然而,這些看診過程並不順利。第一次我們申請三位醫師會診,可是北監在收了三份醫師證書影本後,卻只允許一位進入,後來再經協商,主要是請呂副總統柯建銘總召幫忙,才又答應增加一位。59日柯文哲教授與郭正典教授進入探視總統約兩小時,獲得不少資訊,但卻不能正式寫入病歷,北監對外也不承認是看診,卻說是特見。


第二次會診是531日,這次是柯教授與陳喬琪教授進入。那天北監典獄長還很不高興的當面告訴柯教授,因為他前次進來看診後在外面放話,本來不打算讓他再進入,由於柯總召關係,才勉強同意。柯教授說,可能是懲罰吧,那次看診時間被縮短為半小時不到。當然,北監還是不承認這次探訪是醫療行為。


兩次會診當中,阿扁總統曾於523日到長庚醫院做追蹤檢查,因為家屬擔心北監黑箱作業,堅持要有醫療小組成員陪伴,於是陪同醫師被要求簽署「戒護外醫陪同診治醫師保證書」,保證書的重點是【不得對外說明明收容人在監病情、診療內容、用藥情形等有妨礙監獄秩序或收容人權益之情事】。


我們覺得,每次進去看診,都要逐次申請,而且不知道又會出現什麼限制與條件,如此,根本無法好好照顧,也無法確實掌握阿扁總統的健康情形。另一方面,被監禁的阿扁總統不知道我們醫療小組遭遇什麼困難,只要遇到訪客,就一直抱怨不舒服,為什麼不趕快把送他到可以信任的醫院就醫。所以,我們想要向北監提出申請,希望醫療小組可以正式接手照顧阿扁總統。


根據判斷應該是為了向上請示,我們等了相當一段時間,北監最後提出兩份資料要求醫療小組填寫,一份是「自費延醫醫師保證書」,一份是「自費延醫申請表」。這兩份表單對我們都有一些困難,例如「自費延醫醫師保證書」第三條讓人懷疑是阿扁總統條款-【診療內容須詳載於監獄提供之病歷表,且不得作為收容人申請戒護外醫、保外醫治及變更處遇之用】。另外,「自費延醫申請表」當中有一個條件是要求【衛生局報備支援看診文件】。根據了解,這個報備文件幾乎不可能取得。因為所謂支援報備需要北監方面先提出支援申請,然後由各位醫師所服務的醫院核准後,用公文向當地衛生局報備。四位報備醫師當中有三位來自公立醫院,包括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與衛生署台北醫院,姑且不論這幾家醫院院長是否會同意,北監難道肯主動向這四家醫院提出支援申請函,以便後續作業嗎?


所以,醫療小組在沒有被正式核准之前,我們想要持續完整的照顧阿扁總統有相當困難,包括隔多久進去看診,需要開藥時怎麼處理,藥品治療效果或是症狀改善情形怎麼追蹤等,都是問題。按照目前的規定,每一個動作都需要申請,核准的人選與時間都是由北監決定,而且到時候還要找一位立委帶領才能進入,最糟糕的是,這種透過立委特見的會面方式,連同其他訪客,阿扁總統每周總共只被允許一次,時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621日,醫療小組與民進黨蘇貞昌主席會面,一方面提供阿扁總統的醫療資訊,做為民進黨所主張的保外就醫的基礎,一方面告知我們遇到一些困難,希望民進黨可以協助處理。


值得一提得的是,醫療小組的適時成立,扮演了國內外探討阿扁總統健康人權的重要窗口。例如,今年六月中旬,三位美國人權醫師到台灣了解阿扁總統的健康與人權議題,醫療小組就曾經與他們深入討論了三個小時,交換了完整重要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