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44. John Snow--用流行病學方法調查霍亂來源



2010年1月12日海地 (Haiti) 發生Richter Scale 7.0的大地震,52次4.5度以上的餘震,結果二十三萬人死亡,三十萬人受傷,一百萬人無家可歸,是史上有數的一大天災。這種災害之後,常常會有流行病發生。果然這幾天來又發生霍亂流行,已經死亡208人。


提到霍亂,就想到以前台灣霍亂流行時的經驗。


我的 [傳染病學發展史](以後更名為 "漫談微生物學的拓荒者",2011年12月出版) 正寫完流行病學先驅 John Snow 傳記,附註流行病學歷史簡介及霍亂口服液治療法,不期發現以前在 Montefiore Hospital 的同事 Dr. David Nalin 是這一方面史上最有貢獻者之一!從過去的相簿找到他路經台灣,訪問父母時的相片。真希望能夠和他再連絡!!


(因為部落格內字數有限,所以簡介一流行病學發展史、及簡介二 Sir William Petty兩部份從略)。


 


John Snow (1813 – 1858):英國人,領先主張使用anesthesia,及提升醫療衛生(medical hygiene)的醫師。 1854年倫敦Soho區發生霍亂流行時,他用調查、統計方式找到病菌來源,被認為是流行病學epidemiology)的開創者之一。


他生於York貧民區,九個孩子中的長子。居住處一直都在被淹水的威脅中。父親在附近煤礦工作。SnowYork讀書,十四歲時經介紹當外科醫師William Hardcastle的學徒,以後他曾經作礦工的外科醫師(colliery surgeon)。1831-1832年間倫敦有霍亂流行時,他當助理。18331836之間,他在附近各地當醫師助理,1836年到倫敦Hunterian school of medicine,一年後到Westminster Hospital工作,1938年成為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的會員,1844年從University of Lond on 畢業,1850年成為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的會員。他的成就在兩個方面:一是提倡全身麻醉;另一是史上首次用流行病學方式找到霍亂流行的禍源。


他是計算出麻醉用EtherChloroform劑量的醫師。Queen Victoria生產九個孩子中的最後兩個時,Snow親自給她上chloroform全身麻醉:就是1853年生產The Prince Leopold, Duke of Albany (Leopold George Duncan Albert; 1853 – 1884Queen Victoria之子,死於hemophillia),及1857年生產The Princess Beatrice (Beatrice Mary Victoria Feodore; 以後的 Princess Henry of Battenberg; 1857 – 1944)上過麻醉。這使大眾更能接受 “anesthesia”。他在1847年發表過有關ether的文章 On the Inhalation of the Vapor of Ether”1858年他死後發表了一篇更詳細的論文 On Chloroform and Other Anaesthetics, and Their A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riginal map by Dr. John Snow showing the clusters of cholera cases in the London epidemic of 1854]

1854年八月三十一日在倫敦Soho地區發生霍亂流行。(之前其他地區已經有過數次霍亂的群突發)。之後三天之內127人死亡,以後一星期內四分之三的居民已經逃離Soho。到 九月十日 ,已經有五百人死亡,死亡率12.8%。這個流行的總死亡人數有616人。


Snow原來就是不相信當時主流的沼氣之類污穢之空氣引起霍亂、黑死病等流行病的說法(就是古希臘時期開始的miasma theory)。細菌致病的germ theory1862Pasteur的實驗才確立)。他於1849年就已經發表論文:On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of Cholera”這次Soho的流行,經過Snow以史無前例的流行病學調查,查到流行來源。1855他發表一篇更詳細的、水源引起倫敦Soho霍亂流行的研究論文。


當時SnowHenry Whitehead牧師(1925-1896)的幫忙,和疫區的居民面談,逐漸追溯到發病的第一個病人(index case),再找到Broad Street(現稱Broadwick Street)的供水幫浦(pump)及糞坑、病人的糞便就是霍亂流行的來源。Whitehead牧師其實原來是相信miasma theory的,可是和Snow合作的結果,他也開始相信水源是流行禍源。


當時Snow的顯微鏡及化學檢查[不知道那時有什麼檢驗?]並不能獲得任何證明,但是他所做的流行病學上疾病擴散的樣式,使當地的民意協調會(local council)停用供水幫浦。此後似乎流行逐漸熄火,但是Snow 分析說,其實在停用幫浦之前,因為居民已經逃離,幫浦已經很少用,流行就已經有逐漸緩慢之勢。因此不知道停用幫浦之確實效果如何。


Snow以後再用spot map(病例的發生在地圖上用一例一點顯示的方法)呈現霍亂的例子是如何地圍繞著供水幫浦發生,還用統計學方法表示水的品質和霍亂病例數之間的關係。[筆者在當學生、intern時台灣發生El tor vibrio霍亂的流行(1960-1962),當時我和其他同學何康潔和林芳仁,到以後當任第一任衛生署長許子秋醫師的,在台大醫院隔鄰的公共衛生教學示範中心學習做實驗。我是被指定檢查:在台北淡水河水中霍亂菌和其他細菌競爭,會生存多久。那時是將霍亂菌加入一個大燒杯的河水中,再每天從這河水培養霍亂菌,看細菌會生長幾天,並和水的品質比較。當時的水品質是用水中含氧量oxygen content比較的(由公共衛生系一位外國神父指導)。順便一提,燒杯中的河水不會流動,氧氣的溶解度不能和流動的河水相比(我們當時沒有磁鐵攪拌器);實驗重複了三次,結果是:霍亂菌在含氧量等於零的、極髒的靜止淡水河水中會活十一天。結果寫成一篇論文,給後來當檢疫總所所長的許書刀醫師看,他說這篇沒多大用處。又因為擔心當時已經走下坡的流行如果再升火,可能我們的實驗會被怪罪,因此,我花了六星期精神科實習時段下班時間再去示範中心,每天日以繼夜執行的實驗,都沒有什麼成果。後來看到菲律賓有一研究報告霍亂菌在海水中可以生存一百天]


當時倫敦有兩家水公司,他呈現地圖,一家從Thames河上游取水供應,其區域內幾乎沒有霍亂病例;另一Southwark and Vauxhall Waterworks Company是將污穢水污染的Thames河水運送給有高霍亂發生率的居家使用。他的調查方法可以說是公共衛生及公衛地理學(medical geography)歷史上的一大進展;他是創始「流行病學epidemiology[註一]的第一人。他的訪查記錄可以看出他查問得很仔細,再投書到Medical Times and Gazette如下:


「在現場,我發現幾乎所有死亡例都在[Broad Street] 供水幫浦近距離之內。只有十例是很靠近另一個供水幫浦;其中五例的家屬告訴我說,他們一直都是從Broad Street的幫浦取水;其他五名死亡者中的三名是到Broad Street附近的學校上課。至於在該幫浦近處的六十一名死亡例,他們的家屬告訴我,死亡者經常或偶而飲用幫浦取得的水。結論就是倫敦這一帶地區,除非從該幫浦取用飲用水,是不會發生霍亂的。 九月七日 晚上我和當地St. James教區的管理者(Board of Guardians)說明,翌日他們就將幫浦的把手取掉」。


他再發現這個供水幫浦是在距離老糞坑只有三英尺的地方(這種糞坑是會向四周滲透糞便中的細菌的)。有一名從其他來源感染到霍亂的嬰兒尿布,曾經在這糞坑洗滌過 (這裡Snow又詳細描述這糞坑和此病家改建前後的地理關係)」。當時每一家都有糞坑,其中的污穢水經過長久時間,會分解滲透入土中。不過居家常會收集穢水倒入Thames河內,以免糞坑過滿溢出。



霍亂流行消失後,政府將Broad Street的幫浦把手換了[只換幫浦把手,沒有再擇地另挖供水井是沒有用的,只能暫時不讓人使用,期待以後內部的霍亂菌會消失。1990年代後期,花蓮一中學曾經有過shigellosis群突發,當時查出飲用水井可能和廁所太靠近(記得還是有六、七公尺遠),可是建議改挖飲用水井在更遠的地方,又增加屋頂儲水池的水中氯,徹底消毒,消滅了該次shigellosis突發],表示政府接受Snow的調查結果。可是事後他們又拒絕接受Snow的說法,因為如此將是表示接受有糞口傳染的途徑(feco-oral transmission),太噁心了!

英國現在有John Snow Society,每年會有Annual Pumphandle Lecture,並舉行象徵性的取換幫浦把手的儀式。


John Snow是吃素、絕對禁酒、又只喝煮過的水,一生沒有結婚。四十五歲時中風死亡。他也發表過一篇 On the adulteration of bread as a cause of rickets”. Lancet 1857;ii:4–5. (reedited in : Int J Epidemiol 2003;32:336–37.)



[在倫敦Broadwick Street 的沒有把手的John Snow memorial,以及喝酒的public house。其實Snow是不喝酒的!原來的幫浦地點已經用紅花崗石蓋住]


John Snow2003年英國醫師的票選中被選為是史上最偉大的醫師。在2001University of Durham's Queen's Campus 設立John Snow College


[註三:霍亂的口服治療法 Oral Rehydration Therapy=ORT: 霍亂是五歲以下小孩的第二大死亡病因,17%;肺炎是第一,19%ORT是用口服含鹽及糖的液體,治療嚴重腹瀉引起的脫水症狀的方法(例如霍亂及Rotavirus感染)


人體在正常情況都有等滲透壓的體液(isosmotic fluid)分泌入腸管,然後都會被吸收。這些液體含有高濃度的鈉離子(sodium),約142 mEq/L。正常人每天會分泌20-30 gm的鈉離子。如果有嚴重腹瀉,這些鹽分就會流失,導致嚴重脫水而死亡。雖然靜脈注射補充水分可以救治脫水,最方便的治療法就是用口服法補充水分及鹽分。在應急時,可以用加鹽的米漿水(rice water,將米煮到完全溶解成米漿者)、加鹽的養樂多飲料、或蔬菜湯雞湯加鹽。應該避免的是普通的soft drinksfruit drinks、甜的茶、咖啡、或高濃度糖水飲料,因為它們會利尿,或它們的高滲透壓會吸引出更多水分到腸管內,使腹瀉惡化。


很簡單的自製治療液體是一茶匙(表面要平的)鹽分,八茶匙糖,120cc的橘子汁加入一公升煮開的水中,再加zinc sulfate solution(也有zinc tablet)對小孩非常重要。如果使用245mmol/L糖份及鹽分濃度(Sodium Chloride 2.6 gm/L + glucose 13.5 gm/L + Potassium chloride 1.5 gm/L + trisodium citrate 2.9gm/L)[這濃度比過去所用的的311 mmol/L低,效果好多,可以減少30%嘔吐及25%腹瀉量]


鈉離子從腸管被吸收分成兩階段,首先是在腸細胞面對腸管的一面,要靠SGL1 protein (Sodium-dependent glucose cotransporters)由糖及鹽共同傳遞到細胞內(關鍵點是:沒有糖份,鹽分就不會被吸收);然後再經過sodium-potassium pumpactive transport進入細胞外體液內。


腹瀉的水分補充療法原來始於2500年前印度醫師Sushruta,他使用的是米漿水加椰子汁加紅蘿蔔湯。到1831 William Brooke O'Shaughnessy 開始使用靜脈注射intravenous fluid therapy (IV),效果很好,死亡率從70%降到40%1950年代後期印度的Dr. Hemendra Nath Chatterjee開始用口服液體,但因為沒有理論基礎,沒有被廣泛地接受。到1960年代初,美國的Robert A Crane發現了sugar-sodium co-transport的機轉,同時其他醫師也發現霍亂時腸壁細胞並沒有被破壞,吸收功能應該完整。美國海軍Dr. Robert A. Phillips [1906-1976,第二次大戰時研究在戰場如何評估身體體液流失量。戰後主張成立台北台大醫院隔壁的U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2NAMRU-21955)CairoNAMRU-3(1946)。經歷埃及霍亂流行之後,他改善靜脈治療法及ORT。他是以後在台北美國辦事處1990年我見過面的Hope Phillips的先生] 開始使用加糖份的鹽水,大大地增加了治療效率。


1971Bangladesh Liberation War霍亂流行,因為靜脈注射液體用罄Dr. Dilip Mahalanabis分發oral rehydration salts (ORS) 350,000民營。超過三千霍亂病患被治療,死亡率從靜脈注射時的30%減少到3.6%。在19802006年間,估計ORT每年將死亡人數從五百萬減少到三百萬,將原來是五歲以下小孩的第一死亡原因--霍亂--降到現在次於肺炎的第二位。這個治療的成績被稱為可能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醫學發展。


對這個發展很重要的一位貢獻者,是Dr. David Nalin,他在美國Bronx Montefiore Hospital做完第一年住院醫師之後,1968年到Pakistan-SEATO Cholera Research Lab,當緬甸邊界發生霍亂時,他在森林的帳篷小醫院,想出ORT的供給量和腹瀉量相同的話,應該效果會很好。結果他和同年的同事Richard A. Cash共同改善ORT。他們的成果迄今 可能已經救了五千萬病患。為此,2002年的第一屆Pollin Prize for Pediatric Research頒發給Dr. Norbert Hirschhorn 1933- ,在開發中國家為小孩、婦女服務的醫


師、詩人)、Dr. Dilip MahalanabisDr. David Nalin、以及Dr. Nathaniel F. Pierce2006年泰國的 Prince Mahidol Award又頒給Dr. Richard Alan CashDr. David Nalin、以及Dr. Dilip Mahalanabis (為公共衛生分野的貢獻),以及給Dr. Stanley G. Schultz (醫學方面的貢獻)[Dr. David Nalin1941- ,是我在Montefiore Hospital當第一年住院醫師時的同事。他要到Pakistan之前經過台北,訪問我的父母親,留下這兩張珍貴的相片。我是複習這一節時,看到他的名字查到舊相片的!]


 


5 則留言:

  1. 許醫師:
    感染症學的文庫本在日本有許多本都是和你現在撰寫的一樣提到很多典故及歷史回顧及事件後檢討等秩史、你的文章我留下慢慢體會、但略視一下內容、有超越而無不及、希望完成後能在日本出版。這也是台灣人之光。
    在美國做事或研究經常會經驗到許醫師一樣的事情、身旁出現偉人、是很值得努力去學習的地方、很羡慕你在那裏也曾經努力過、也讓你更豐富、美日都有同樣的文化、真可惜台灣被中國人搞成一個呼口號、吐口水的政治亂源、毫無文化學術的砂漠地帶。。
    我想我跟你一樣回到日本或美國才有時間寫「書」、跟目前台灣的背景完全不同!

    回覆刪除
  2. 謝謝你觀賞我的文章。現在這些還是初稿,而且只完成一半左右(四十六人,因為中文可以寫得很簡潔,所以只有134頁)。後面一半(可能三十多人)估計如果每天工作八到十小時,還要四個月左右。然後再從頭仔細察證、補充內容及相片,又是兩三個月。所以在台灣出版成單行本,還是言之過早。我現在趕工的心情,有如「夕陽下的最後奔馳」一般的悲壯!
    昨夜再讀了一遍,就發現有三個別字,今早又得修改一句。越想趕工,錯誤就越多。
    這內容是太專業,可能不會有一般人閱讀。不過歷史是不會改變,不會過時,所以耐久。
    至於在日本出版嘛,這可能性是很遠、很小。不只是太專業, 還要先翻譯成日文,還久呢!不過如果能請你評估一下,我會很感激。讓我寫完後還繼續有事可以忙。
     

    回覆刪除
  3. 許醫師:
    你構想的傳記、人數之多、在日本也是少見、用文庫本的方式也很適宜、這種書可能在台灣一般人可能少有銷路、但日本的一般文庫本內容卻有很多都相當專門、當然執筆者都是教授級、我都是買這種書在看。先在台灣出版比較有可能、費用也比較少、說銷路有點俗、但留下記錄是很值得。非常期待看到這本書。
    提到錯字、台灣的校對很馬虎、我最先翻的「感染症學」、錯字多(我改了、最後卻沒改)、更糟的是索引竟然沒編排、照日文讀法列成中文索引、台灣對索引不重視(以後我寧願花時間重新列表、可能他們認為沒有大不了的事、但對懶惰又想大量?看書的我、索引非常重要)。
    寫書、出書是很快樂的事!  (對了!我手頭上有一片我在台灣主辦的日本阿嬤?合唱團的DⅤD、請人幫忙的素人版、想寄給你、能不能告訴我、你的住址!)

    回覆刪除
  4. 周醫師:自己注意到我的文章有別字、有寫錯的,我今天整天都再從新查看這四、五天來寫完的傳記。結果又發現有很多人我都沒注意到的! 實在世界的偉人很多!
     
    台灣書店不會做索引。我的傳染病防治手冊第一版,因為藝軒原來的一位索引亂做,結果使我非常難堪生氣,後來有一位傅小姐,替我趕緊做第二版,做得很仔細,可是那本書沒賣出去幾本的樣子。臨床檢驗手冊也是傅小姐作索引。明年我也會請她作。是藝軒出版社的人。
     
    我家地址: 6609 Basalt Drive, Plano, Texas 75024, USA
     
    我會十一月四日到十八日之間返台。可惜不能留到投票日。
     
     

    回覆刪除
  5. 許醫師:很不湊巧喲!我11月19~25日返台、因20~21日高醫舉辦臨床腫瘤學會、岐阜大學教授擔任特別演講,我去插花?3天高雄、3天台北、26日因日本有事得趕回來、不能多停留、只呆一週。
    DVD現在只有1片、這次回台補貨(我印500片、請人大量分發給台灣70歲以上前輩、也不知有否真正分發到手現在存不到50片?)、有興趣可補寄。我是擔心老人對日本童年老歌會唱?不會歌詞、請人加上原文、但那位先輩也是中途半端沒有按我提供的方式、自己決定、有點美中不足、你聽了就知道。(DVD立刻航空寄出)
    我是「理屈」派的、喜歡看document類報導、努力的人太多了、而自己靠一點點醫學技術過安樂?的日子、有點過意不去、所以想多做點公德?又是「理屈」論、到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