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白樂崎專欄︰馬政府連任後的台灣下一步?



 




白樂崎




台灣已於二一二年一月中旬舉行大選,一定要向台灣人民致賀,因為台灣井然有序地向前邁進。馬英九總統與反對黨領袖蔡英文博士兩人都打了一場艱困的選戰。馬總統以明顯幅度勝選,而蔡博士雖敗猶榮。




台灣未來四年將成就什麼?台灣將如何前進?雖然馬總統勝選,他的取勝差距卻遠小於二○○八年的結果,這凸顯越來越高比率的台灣人民,對於國家的整體方向感到不安;因此,馬總統不應將選舉結果解釋為贏得顯著支持,而應再度評估他將何去何從。




一個根本議題是,如何彌合島內日漸擴大的政治落差?如果台灣的未來是做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政體,那麼台灣就必須找出方式,讓差異的兩造一起合作,並界定出共同的目標。馬總統輕視「台灣共識」的主張,然而,這不正是台灣所需要的嗎?一個共同命運的堅實基礎,難道不是一個民主政體應該戮力奮鬥的嗎?




這場選舉的另一個結果是立法院內兩黨的平衡拉近,這為國家的進步提供了更佳的相互制衡。儘管如此,立法院若真的希望扮演建設性且關鍵的角色,恰如真實的立法機關一樣,仍必須經歷重大的改革。有時立院傾向淪為橡皮圖章,倒退回陳腐的戒嚴時代角色。




關於中國與中國利益,在這場選舉中扮演什麼角色的論述,已有許多。這些角色有許多是在檯面下、不會浮出水面,然而對台灣的選民而言,卻是真實的因素,抑制他們做出完全自由的選擇。不管是敦促人民投票給「對的」候選人、透過金融的影響、生意的關聯或者「不安定」的威脅,都構成對台灣人民自由的侵犯。從某種角度來看,台灣人民與國際社群都有責任確保下次「恐中因素」扮演較少影響。




接下來是美國的角色,雖然歐巴馬政府表明在這場選舉立場中立,然而其作為卻可能被解釋為選邊站。二一一年九月間,「金融時報」上出現令人感嘆的陳述、高層人士一陣突然造訪台灣,以及台灣赴美免簽證計畫的宣布,在在增加了選邊站的觀感。




值得讚許的是,當美國在台協會前處長包道格在選前兩天發表他那草率、不可原諒的言論時,美國政府與美國在台協會迅速、有力地回應。現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取消他與包道格既定的會面,並發表新聞聲明,將美國政府的立場與包道格及其言論切割;然而,在台灣選民的觀感中,這段插曲也留下美國選邊支持現任政府的印象。




必須做什麼才能向前挺進?就如所說的,台灣內部的藍綠兩造必須並肩一起,發展出能為共同的未來一起努力的方式與管道;而這個未來將顧及台灣全民的利益。




台灣身為一個國家,也必須將觸角伸向其民主鄰國,強化與日本、南韓及其他認同民主、人權、自由且公平貿易價值國家的關係;唯有隸屬於如此的國際網絡,也就是在東南亞區域與世界社群內,才能擴展國際空間。美國可以藉由繼續提供安全保護傘,給予台灣協助,使島上的人民能真正地自由選擇自己的未來;也可以藉由敦促台灣進行立法、司法改革,因而有較妥善的制衡,這也就是民主的真諦。




(作者白樂崎曾任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與美國大使,一九九到九五年出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現為本報團顧問,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國際新聞中心魏國金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