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一生
許清曉
景福醫訊1990, pp. 15-16
士民兄要我寫些促成我決定返台工作的背景。雖然各位的人生哲學不一定和我一致,但是志同道合的可能還是有。說不定用這篇可誘致兩三位決定一起返台做事,合力完成回饋社會的願望。當初決心負笈渡海,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希望吸收、學習、增廣經驗,並發展自己的才能。迄今來美已二十五年。心得是非常的多。倒是沒有找到可以一展報復的環境。想當年,在東岸及西北大學的內科苦幹十餘年淋巴免疫學的實驗室工作。就在剛接到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之 Contract之際,因為薪水來源無著,而被調撥到小醫院傳染病科臨床崗位。八、九年來悶悶不樂。本應遠走他就,但我選擇了留在原地。原因是當時內人不幸雙耳失聰,正在西北大學修電腦碩士學位。加上兩個孩子正值入大學年齡,學費太貴,不得不繼續待在西北,以賺取教職員子女學費減價的優待。再考慮社會在改變,只會實驗室研究,將來出路比較有限,不如趁此機會多磨練臨床診治病人的技術。同時利用醫院提共的經費,作些老人病方面的臨床研究。另一方面,我也可花點時間在一韓國朋友的道場練習跆拳健身養性。
在美國,如果目的是要維持經濟小康,過寫意的生活,對醫科畢業生來說,是非常地容易。但如果目的是要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則因為幾樣客觀條件的差異,是不簡單。其困難的程度似乎以醫科領域為最。做高等技術人員可以,但被接受成為決策人物的機會則是極少。而且身在異鄉,不時有錦衣夜行,無人欣賞的感受。
反觀台灣現況,因為奇蹟般的經發展及快速的社會建設,科技學術方面急需有經驗的教學領導人才。只要能把握機會,事前打好基礎,講明工作內容、職位、及未來的展望,並溝通人事關係,事業成就更上層樓的可能性較大。再者,對我說來同樣小康的生活,在充分的經驗過美式起居之後,回台終生也較有歸根之感。隨著資訊的進步,交通的發達,經濟的繁榮,預期未來二、三十年,亞洲對全世界的影響力會不斷地增加。因此父母在台灣建立事業,對子女來說,無異的也是拓寬了他們將來的活動範圍。不過我得提醒各位,台灣人才短缺,是目前幾年的事,以後只會採用自己培養的後輩人士。
來美當初,對於將來是否移居美國,或是在搬回台灣的問題,抱著臨時再說的心態。觀察二十餘年來社會、學術、交通、資訊即其他各方面飛速的發展,人才的急遽增加,深深地感到我們這一代,應該要能夠繼續虛心的學習,吸收新的技術及觀念,以適應演變的環境。要能夠切實的認識時代的變遷,敢於斷然下決心,改變例行的生活方式。同時還得預測未來的演進,站在群眾的前頭,提供經驗,充分發揮我們自己。
毫無疑問地,美國在今後五十年,會執學術、科技、經濟、影藝、遊樂各方面的牛耳。浸在最尖端知識的環境裡,可以滿足個人的求知慾。生活在富裕的社區內,可以過舒適的生活。但是,如果我們的人生觀是「要過有用的一生」,如果我們希望發揮二十年來的所學心得及才能,如果我們不改初衷,還保持年輕時的創業精神,則我們的舞台是在台灣。
我相信每一位同學對人生仍然有美麗的希望,期待在此生涯留下一樁值得被人稱道的事跡。我相信大家內心裡隨時燃著一條導火線,待機引燃生命的火花。機會是要自己尋求,決心是要自己下。時光一逝不再,我們如何能虛度此生呢?
清曉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三日 於芝城
筆後記:本人留下美國住宅三年。如果力不從心,返台後搞得焦頭爛額,一敗塗地,無處容身時,當有個避雨露之地。
地址照舊,電話改了Area code, 又加傳真號碼如下:
Tel: 708-296-3285
FAX: 708-390-5888
(作者係民國五十二年醫科畢業,將任花蓮慈濟醫院醫務部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