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伊斯坦堡兩日遊







伊斯坦堡兩日遊


[景福醫訊 2008;24(12):26-35]


坐豪華的遊輪旅遊(cruise),每天都不必整理住、準備吃,坐在甲板上感受海風新鮮自由的的氣息,或站在船舷邊,對著一望無際的海洋,欣賞隨船跳躍戲耍的海豚,忘卻世間一切煩惱及憂慮,只帶著想要讀的書,興致一來就讀、寫、和同伴的親友聊天、談夢,同時周遊世界,見識不同的文化習俗,是我自年輕時就有的綺想。



2006 年十月我們夫妻隨四十幾位大學時同班同學夫妻做兩週的船遊愛琴海(Aegean Sea),尤其伊斯坦堡(Istanbul)是我們夫婦很嚮往卻從未遊過的地方,使我幾個月前就思考著帶什麼東西上船,補習這些旅遊地的歷史文化,不時禁不住心中的興奮與期望。


 


自從十月十六日上船,歷遊風光明媚的Myconos, Rhodes, Santorini等三個希臘面海的著名觀光勝地。二十一日這艘七萬七千噸Galaxy號到達這次旅遊的一個大站 伊斯坦堡,預計停留到二十二日傍晚才離開。中午時間船經過博斯普魯士(Bosphorus)海峽,兩岸都是伊斯坦堡,一邊是屬於歐洲的商業及政治中心、宗教古城、另一邊是屬於亞洲、以住宅為主的地區。當這艘大船經過海峽時,船的兩舷都擠滿了乘客,競相攝影有顯著宣禮塔(minarets)清真寺襯托、充滿異國風情的土耳其最大都市建築輪郭。



土耳其是橫跨歐亞、東西方文化交會點、地處黑海通到地中海要津、以回教為主、而且是NATO成員之一、美國重要的軍事同盟國。對我而言,Istanbul是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各方競相攻佔,種族複雜、連宗教也曾大幅改變,卻是非常陌生的回教文明古都。這次準備旅遊前,我對此地的瞭解極有限,就是1964年電影裡的 “Topkapi(土卡琵)”中,一群竊賊要偷土卡琵博物館(Topkapi Museum)中的鑲滿珠寶的短刀,其中Peter Ustinov得了最佳男配角金像獎;女主角Merlina Mercuri則後來成為希臘的文化部長。還有一部“Midnight Express”中則土耳其是被描寫成很不文明,無法無天的國家。


 


觀光歷史性古蹟或地區,如果事前對該地史實探討,透視表面的形影,想像這個土地、古建築、或廢垣頹壁原來有過的輝煌歷史,去感覺『世界歷史就是在這個地方,如此的發生、演變!』這旅遊才更有意義。歷史家、小說家、電影業已提供生動的過去歷史景觀,可以讓我們想像古時的人物作息、權力鬥爭、以及戰爭,政治、文藝、宗教等等人類生活不同的層面,就像我們也曾經到過這些歷史的舞台一般。我們從實地觀察前人的遺留物,應該對世界文明迅速的變遷會更增加不少的感慨及靈感。



其實,土耳其所在的安那托利亞(Anatolia)半島是歷史上最早有紀錄的人類文化發源地,自從公元前十八世紀以來就有希太族(Hittites)帝國在此地統治近五個世紀,以後又經過Phrygians、Cimmerians (是Indo-European印歐族)、希臘、波斯(公元前五、六世紀時代)等族群的統治,到公元前334年給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之前,荷馬(Homer)史詩、歷史電影上有名的古城(Troy)城址也是在這個地區。據說,公元前十一、二世紀木馬屠城之後,逃出特洛伊的人跑到北方,成為以後的羅馬人。羅馬的凱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 100~44 BC)曾領軍經過此地征服埃及。他縱橫各地,所向無敵,而發出著名的豪語:“veni, vidi, vici”(我來了,看了,就把他拿下了!)。(當時的羅馬人說的是拉丁文。義大利文是公元九百多年才存在,經過十四世紀詩人Dante Alighieri拼用西西里(Sicilian)及塔斯卡尼(Tuscan)方言寫出美麗的詩集,『幽默的喜劇』(Commedia),廣被愛讀之後才正式成形。記得在弗羅倫斯(Florence)一個廣場就有Alighieri的大銅像。)


 


到公元一世紀時,羅馬征服了這個地區。在公元324年,改自己國教為基督教的羅馬君斯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將現址伊斯坦堡的都市設為羅馬帝國的首府,名為(Constantinople),可見當時此都市已有多繁盛。後來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君斯坦丁堡就是東羅馬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的首都。


 


1453年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就已開始存在)的『征服者』法蒂蘇丹牟默(Fatih Sultan Mehmet the Conqueror) 征服君斯坦丁堡(據說他允許士兵擄掠三天以懲罰市民對他的抵抗),也正式地成立了土耳其帝國,尤其『偉大的』蘇勒曼『立法者』(Suleyman the Magnificent,The Lawgiver, 1522-1566,蘇丹肖像中頭上大纏巾比他的頭大上五、六倍,令看的人也感頭重脖硬的那一位!)時期,霸權曾經披糜歐亞非三洲,呼風喚雨,直到十八、九世紀才逐漸走下坡。


 


我們的船按時在下午兩點靠岸,岸邊就有一隊二十四人的樂隊,穿著鮮豔全紅或藍的長袍,頭帶圓形平頂帽,(從照片看來)用鼓、笛、鐃鈸(cymbals)等樂器演奏。因為距離遠,沒聽清楚這種回教式音樂是如何地尖銳響亮。而且,我發覺有此樂隊演奏時已是將近其尾聲,所以照片也只能從較遠的甲板上往下拍攝三張。後來才聽說這就是著名的以前蘇丹(Sultan)近衛隊,Janissary(唸『衙尼車理』 yani-cheri,重音在che,“新兵new soldier”之意)的樂隊(又被稱為奧圖曼軍樂隊Ottoman military band, 或mehter takimi)。


Janissary的傳奇是到土耳其、伊斯坦堡時必定會聽到的、也是世界少有的奇異歷史故事。它是1365年,由蘇丹姆喇(Sultan Murat)開始,從所征服的基督教國家掠奪小孩嬰兒過來,從小訓練,改信回教,使其效忠蘇丹。到1380,蘇丹牟默(Sultan Mehmet) 一世時,再予以改組成為最強悍的近身保鏢隊伍,保護蘇丹,人數在數世紀間有數千到十幾萬的變化,也成為戰爭時最有戰績的尖銳部隊。他們有很不尋常的、慘忍的徵兵法,也有很多特出的規則而著名。這些包括:終身不能娶妻,且是蘇丹的近身保鏢;不能保有私人財產(死後歸公)、地位有時很崇高(退伍後有些成為學者)、享有特權、不能營商、能留鬚而不能留鬍子、等等。不過這些規範到十七、十八世紀時逐漸崩變,近衛隊政治勢力也壯大到會干涉政治,曾殺死蘇丹奧斯曼二世(Sultan Osman II, 1622)及逼蘇丹舍立姆三世 (Sultan Selim III)退位 (1807)。到1826年,蘇丹瑪姆二世(Sultan Mahmud II)時因為這部隊威脅蘇丹的地位,時有叛亂,而被全數處死或流放。據說他們演奏的音樂也非常特殊,莫扎特(Mozart)、貝多芬(Beethoven)的音樂都受其影響。這些樂隊到現在還是到各處、各場合演奏。可惜這次我都沒好好聆聽。


 



船停靠後,辦理手續,我們也很快的可以上岸,坐上巴士,由當地的導遊 (地陪)開始給我們介紹當地的各種特別習俗。這位地陪法蒂也很不尋常,很有性格。我旅遊經驗不多,不過他應該是屬於一流的。他是五十一歲有栗色頭髮灰色洋鬍子、胖胖的美國經濟學碩士,旅遊公司的經理,經驗豐富、口才不錯。能把這個錯綜複雜的歷史習俗摘要介紹。坐車不久,看到有人沒注意聽他的說明,就喝出一句法國諺語:『智慧就是調適的能力』(Intelligence is the capacity to adjust!)。就是說他講話沒人聽,他聰明人只得接受。消極式的攻擊。


 


他開始就強調的是,土耳其雖然絕大多數民眾崇信回教,但憲法嚴格規定政教分離,絕不能有宗教歧視或迫害的行為。種族也因為幾世紀來東西混雜,而有黑髮的東方面孔,也有金髮藍眼的人。不過我注意到的還是相當一致的中東面貌,法蒂倒較像是西方人。


 


他強調土國政教分離(secularism)有其重要歷史淵源。土耳其到十九世紀已從世界最強帝國淪為『歐洲病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站錯邊,靠上最後戰敗的德國,幾乎慘遭強國割據。(英國傳奇人物『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就是當時聚合分散的阿拉伯勢力,聯盟英國,對抗奧圖曼軍隊,攻下當時土國佔據的戰略要地,約旦南端海港阿卡巴Aqaba、及現在敘利亞首府大馬士革Damascus,戰績卓越、又善於寫作的英國作家、考古學者、軍人、戰略家)。幸而土國出現了一位現時公認為是世界最出色的軍人政治家之一,克馬阿塔圖克(Mustafa Kemal Ataturk) (Ataturk是土國國會後來尊贈他的名號,國父之意)。他不但在1915-1916的噶力波立之役(Battle of Gallipoli)一役擊敗英法澳紐聯軍,保住伊斯坦堡,更在1922年戰勝『獨立戰爭』(War of Independence),翌年宣布土耳其成立為共和國(十月二十九日是他們建國國慶日),將首都從一千萬人口的伊斯坦堡移到五百萬人口、工商業中心,位居土國中心的安克拉(Ankara)。在以後的十五年他57歲因肝硬化死亡為止,推動我們能想像最廣泛的國家改革,使土耳其國家全面現代化。他的改革從立憲、政教分離(瑞典式法律secular civil code)、建立意大利式刑法、廢除並驅逐蘇丹回教教主、民主化(這項似是並沒有很成功)、全國從阿拉伯字改採西方拉丁字母、將人民識字率從20%提升到90%、使婦女政治地位平等(在1934年哦!!   聯合國1952;美國1920;英國1928;愛爾蘭1928;菲律賓1937;法國1944;義大利1945;日本1947;中國1949;印度1950;希臘1952;加拿大1960;澳洲1962;瑞士1971)、廣設博物館、復興土耳其Anatolia固有藝術文化、同時也鼓勵西方芭蕾歌劇劇場之建立、擴展全國鐵路網、建設各項工業等種種,也提倡男人穿西裝、並在這回教國興建酒廠(他本人嗜酒)等等,無所不及。他眼光之遠,魄力之大、成就之扎實,實值全世界人們的敬佩。我很尊敬的孫中山先生也只推翻了滿清政府,後續的工作就並未能成功。這類徹底的改革,如果以台灣目前只有政治意識型態對立、公德心水準低落、媒體報導不可靠、卻有高漲的民主風氣之下,恐怕十年二十年也難有一項推得動。



不過克馬阿塔圖克遇到的回教舊勢力的持續阻力也是可以想像的,也是國會民主未能貫徹的原因。他也被怪罪對歷來崇信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Armenian)有種族大屠殺(genocide)的罪狀。不過這件導致數十萬人死亡的歷史,責任所屬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現在恐怕也難以釐清。


 


有趣的是2006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是頒給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習的五十四歲伊斯坦堡文學才子巴姆克(Orhan Pamuk)。他曾因為有『三萬庫得族人及一百萬亞美尼亞人在此地被大屠殺卻無人敢說句話』這類的言論,而被入獄達三年,經過國際人權組織的營救,才得釋放。這也可見人權、自由在現代土耳其似乎還並非很受尊重。


 


巴姆克是土耳其第一位諾貝爾獎受獎者,我以為土國人都會以他為傲、為他全國慶祝。但是地陪法蒂都沒提到他。直到第二天我問他對巴姆克得獎的想法,他才說出他和他的伙伴們對這位得獎者不是很有讚同感的意見。他說讀幾本巴姆克的書,看不懂他到底是在說什麼。法蒂對巴姆克成就的態度,在看到亞美尼亞人大屠殺是怪罪於阿塔圖克、土耳其國人對他們國父阿塔圖克極高的崇敬之後,是可以理解的。至於他寫的書看不懂嘛,似是文學獎作品的特色。容易瞭解、情節扣人心弦的小說,就成暢銷書啦!



我們到的第一站就是伊斯坦堡最大、有四世紀歷史的清真寺,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Sultan Ahmet Mosque)。它在離我們下一站,更古的穌妃雅基督教堂(Hagia Sophia),只有十分鐘步行距離。據說是蘇丹阿默一世(Sultan Ahmet I)要和堂皇的Hagia Sophia對抗相較勁而建造的。一般回教堂頂多有四個宣禮塔,它有六個,是宣禮塔最多的清真寺。據說這是建築師阿迦(Mehmed Agca)聽蘇丹阿默命令他用全金(altin)製造一個宣禮塔時聽錯了,以為是要他製造六個(alti)所致,(或是因為全金太貴了,所以故意聽錯!)。幸而蘇丹喜歡阿迦宏偉的作品,而他得以保住他的腦袋。 




 我們進入清真寺,不像其他朝拜者還要先洗臉頸、手腳、口鼻,觀光客只需脫鞋子就可以進入這神聖的殿堂。回教徒每天要五次禮拜,禮拜時教堂就要關閉一到一小時半不讓觀光者進入。我其實是很好奇他們每次禮拜要花多少時間、工作很忙時會如何?同時也感受到各種宗教儀式的差異,更能從這些繁雜的宗教儀式、禮節規範、民眾或信徒的遵從度,感受到脆弱的人類精神生活對宗教信仰的依賴有多麼深!


 


教堂大門上方鑲有一堆金色的似是阿拉伯文字的圖樣,沒時間問到底是什麼。進入內部的感覺,不用說異國風情,就是寬廣、古老、美麗、壯觀!四方有巨型大柱為支撐;似乎高到半天的圓頂及牆上全部鑲有金色藍色細紋及阿拉伯文式的花樣;從屋頂吊下來的上百個燈是水晶做的;地上全面鋪上絲製的地毯,以便朝拜者下跪禮拜。牆壁所鑲的大理石小方塊、窗上的玻璃有很多藍色,致有藍色清真寺之別稱。


 


花上四、五十分看完回教堂,到外面開始步行到鄰近的已被阿塔圖克改為博物館的穌妃雅教堂Hagia Sophia。中間整片地段是雅美的古蹟公園,到處都是綠油油的樹木,天氣晴朗,氣候如地中海一帶的溫和,是很爽快的散步行程。又正好是星期六,人潮不少。


 


穌妃雅教堂Hagia Sophia(這是希臘文,教堂門上的名字都是寫的“Ayasophya”)是羅馬的查士丁尼一世(Emperor Justinian)早在公元537年建立的最莊嚴宏大的教堂。在拜占廷時期九百多年,到『征服者』法蒂蘇丹牟默在1453年擊敗羅馬,成立奧圖曼土耳其帝國之前,是最受禮拜的基督教堂。戰後,牟默也將它改為清真寺,周圍建立四個宣禮塔。這個回教堂在當時建築規模之大,只有近一千年後梵諦岡建立之後才退居其次。其中寶物據說非常之多,不過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攻進伊斯坦堡,摧殘全城市時被搶光了。十五、六世紀時也遭大地震破壞,但都很快的修復。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後,改為博物館。內部牆上屋頂上鑲有多位基督教聖者的大肖像。這個建築如何能在第六世紀時即能建得如此美輪美奐、宏偉至極,實在令人稱奇。



參觀這個古時的基督教堂轉清真寺、現時的博物館,近一小時之後,地陪法蒂帶我們坐巴士到市內大市場(Grand Bazaar)附近的地毯店,聽店員熱心不停地說明地毯的品質鑑定法。土耳其是製造地毯出名的國家,不過這種一件需要幾千美元的貨少有人一看就出手買下。而且,地毯鋪上後,會在上面坐、躺,因此在美國買地毯很強調乾淨,強調是剛從機器織出、絕對乾淨無塵。我們只有兩位同學買了,其他的同學喝一杯他們提供的茶,大概摸一摸捧到面前的地毯,學一下如何看出真毛製品、人造絲製品,有禮貌地點頭讚嘆幾聲,就出來到大市場內遊逛去了。


 


這個伊斯坦堡的大市場也是奧圖曼帝國一開始就設立的龐大怪物,本來目的是為儲藏食物及其他貨物用的,全部圍在一個城牆之內,有十八個城門,全部區域都蓋上屋頂。


現在裡面有近四千個店舖、一萬五千人以上店員、約八十條街道、四個噴泉,還有,兩個清真寺。所售的貨物應有盡有。四、五世紀來歷經十二次大地震、九次大火災,破壞後都被再重建。每天的觀光客就有三、四十萬人。不過和台北的百貨店、地下街不一樣,它是星期日就全部關門不營業。


裡面如此複雜,我們能遊蕩的時間也不多,所以只來回走一次,觀賞最主要的直線大道,不敢走入其他巷子,以免在眾多觀光客人群中迷失,也因此沒看到多少它的精華處,不知這些屋內清真寺有沒有宣禮塔。相當欽佩的就是諾大一個世界聞名的古老室內市場,走廊屋頂是高高弧形的,不會令人有窒息感,內部的空氣都還很清新,每一店內光線也很明亮。只見兩邊數百個金飾店,貨色卻是都差不多,很多店員閒閒地坐在門口。我們因為被法蒂注意過,這裡買東西都是要經過一番奮力的討價還價,貨的真假也得小心,因此我是從未想到要購買什麼東西,只頻頻注意內人的肩袋要小心別被人扒了或割了。


我對需要討價還價的商業行為是有相當大的反感。商人給你的價格不真實、不能相信他,不是代表人民的誠信度不夠嗎?我們可以看哪些國家買東西不需要討價還價就可以瞭解其代表的意義了。(有個「可歌可泣」的傳言:有個人在此地店裡買了一件衣服,把價格從三百元硬拉下到一百元買來,高高興興出來外面,卻看到一件完全同樣的貨路邊有人在賣五十元!)也心想這裡這麼多相似的店、賣相同的金飾,到底一天能有多少生意?如果沒有一些不同的噱頭,如何能引起購物者的注意?不過,作法不同,是否也會引發同行的反感?突出的釘子就是會受打擊。要不要突破、有沒有勇氣突破、如何有技巧地突破,應該是人生轉捩點。


 


不想買東西、沒機會吃當地點心,這些店就引不起太大的興趣花太多的時間,同學三三兩兩走出來原來的大門(從書上描寫應該是Nuruosmaniye Gate),等齊了,走到巴士,坐車回船。


 


遊輪上常舉辦各種活動、每天晚上不同的高級晚餐,都是令人嚮往船遊的原因,不上岸玩,船上就有足夠的節目。當晚船上有甲板上明亮燈光下的希臘式 buffet,雖然不如中國式料理的合口味,但也很值得嘗試。其實任何食物餓了三天都會好吃,飽了就不會有食慾,每天吃龍蝦,三天後就不會覺得它是珍貴的料理。要顯示一物的高貴,就得有平凡的相對照。船上的連夜高級餐點我們也常用漢堡、壽司來調節。漢堡還是不錯,但從nigiri(生魚飯糰)的飯糰緊緊的捏法看來,它還不是有正式牌照的nigiri 師父作品。好的nigiri飯糰是要捏得鬆,又黏在一起,不會鬆散。


 


第二天伊斯坦堡之遊相當早就開始。大家在八點多就下船坐巴士。今天的重點是土卡琵皇宮博物館(Topkapi Palace Museum)。不過巴士先繞一大圈,經過連繫歐亞兩洲的名吊橋,博斯普魯士吊橋(Bosphorus Bridge,全長1,560公尺,1973年建成。1937年建成的舊金山金門大橋全長2,740公尺),進入亞洲。博斯普魯士是此地高級住宅區,房子很多散佈在綠陰山丘中,環境確是幽祥,一間房子,要價從一百五十萬美金起步!也可見這個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只有八千多美元的國家(台灣的一半)還是不少富人。



巴士經過法蒂牟默橋(Fatih Mehmet Bridge) (又叫做Second Bosphorus Bridge全長1,510公尺,1988年建成)回到歐洲,去參觀土卡琵博物館。


它是奧圖曼帝國正式成立時代就建立,到1853年為止的近四百年,都是蘇丹的皇宮及行政中心。佔地很廣,三面是海(Sea of Marmara),是由很多一、二層圓頂建築合成,四百年來宮殿、房舍此起彼落,不斷的變化。它的建築不高是為的表示蘇丹心中的謙虛,不要他的居所成為像是在和清真寺比較高低。不過範圍是非常大,其圍牆內分成四個園區(courts),有皇居、後宮、亞尼車理近衛隊營、皇族學校、醫院、麵包店、鑄金所、財政部、外交場所等等。阿塔圖克它改為博物館,内藏皇宮寶藏之精髓八萬多件(台北的故宮博物館有三十多萬件)。有一點和我以前從電影中得到的印像有落差的,就是土卡琵內部似乎應該是很高大堂皇的建築,不過實際的房屋都不高聳、不可能引起聲音回響的。想來應該是電影攝影棚內拍攝的,都會誇大些。



我們參觀的興趣重點當然是寶藏中著名的寶劍、八十九克拉的大鑽石(Spoonmaker's Diamond)。其他金銀珠寶數不清地多。不過在櫥窗中的實物,看來不比照片中的好看。如果平時看到一件,可能會嘆為觀止的金銀珠寶,看多了,也只覺得『又是一個』,相信蘇丹也只會看幾眼就收藏,不會再觀賞。因為蘇丹很喜歡中國瓷器,收集保存很多,用來宴客。它們是經過絲路,或是由海線經過馬六甲海峽到埃及,再輾轉到伊斯坦堡的。看到這些世界級的財寶,向來對珠寶無興趣的我們夫婦,更覺身上的小珠、小項鍊,實在很小氣!以後可能更不想再去珠寶店買了。一個人氣質佳,不必珠寶裝飾就自然能引人注目,又耐看!蘇丹的寶座似也有些褪色的感覺,感受不到世界最有權力者使用過幾百年的氣派,可能博物館員得去好萊塢學習如何發揮展示歷史性場所應有的光彩。進入博物館之前先看三十分鐘模擬電影是個構想。


 


後宮(Harem,是“forbidden”禁宮之意)是令人好奇的地方,不過還是看不到能使人腦海中想像當時唯一能進入後宮有無上權力的蘇丹、數百競豔孤寂的後宮美女、頭帶大纏巾的閹過的黑人護衛等人物生活起居的圖畫。如果多畫幾幅在牆上,給參觀者欣賞想像,應該是更能招攬觀光客,不過這也得看當局對蘇丹一族懷有的敬意如何,可能不願洩露太多皇家私生活的一面。也可能除了蘇丹之外從來無人能進出,所以確實無人知道內部神秘的的禁宮生態。


 


在各棟的展覽室內都有警衛人員嚴密盯睄,不准照相,也稍令我們失望,只好在門口的書店買一本有寶物照片及說明的書。話雖如此,這個博物館還是到伊斯坦堡時必訪的景點。


 


午餐是在皇宮內面向海的高級景觀卡尼雅麗餐廳(Kanyali Restaurant),不知價錢是多少,不過大家坐的很擠,沒有在皇宮博物館高級餐廳享受的感覺。吃的好像是羊肉,相當的好吃。喝的水是要買的,一大瓶是$2。在歐洲,飲用水的價錢有時比啤酒或葡萄酒不會便宜多少。


吃完了,大家坐巴士到一家皮衣店。大家坐下來看幾位模特兒穿上各種皮衣走動作秀,主持人還要幾位同學出來作模特兒,他們搞笑或正經的表情引起大家的爆笑。有台上台下的互動,效果果然都很好。


 


土耳其皮衣不負盛名,確是好料,也不便宜。不少同學選買一兩件。內人也難得表示有興趣買一件較薄的皮外衣,我也買了一件可以在熱帶秋冬季穿的超薄上衣,不過就是沒有和他們狠狠地討價還價,買後想到應該可以再便宜一點。但據對皮衣有豐富經驗的同學表示,這個店的品牌,“Natural”是有名的。想到這麼薄的皮衣,在台灣要買也無處覓,就算找得到也會非常貴,心中才甘心。買到滿意的衣服總是心中欣喜,船上晚餐時就穿來亮相了。


 


下午四點以前在雨中回到遊輪,傍晚時,船就離開伊斯坦堡碼頭,算是結束了此行印象深刻的伊斯坦堡之旅。事後想起這次沒看到有名的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大帝時建立的古羅馬大會堂儲水池(Basilica Cistern) (有人稱為地下皇宮Underground Palace,其實是大儲水池,是007影集中最好的一部,“From Russia with Love”中的現場),是很可惜。其他也有幾個博物館,如: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Istanbul Archaeological Museums), 穌勒曼清真寺(Suleymaniye Mosque), 鑲崁工藝博物館(Mosaic Museum), 法蒂清真寺(Fathiye Mosque),等等,都是應該參觀的,只好下次再來坐遊輪訪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